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市率先成立招才局,组织部长凌晨到机场迎接雷军等企业家
□本报记者 周舜尧
人才与资本是影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资源要素,“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也分别被武汉市确定为“一把手工程”和“一号工程”,是武汉市实现赶超发展的“双引擎”。
4月8日,武汉市召开市招才局成立暨“招才顾问”、“招才大使”聘任大会,设立专门机构,借力知名企业家,诚邀天下英才共襄创新、创业、创富事业,正式启动赶超发展的“人才引擎”。
会上,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明确了武汉市“招才引智”行动路线图:建立务实管用人才政策体系;做足做好“一留一回,两个百万”大文章;策划开展系列招才引智推介活动;量身定制“招才项目”;“一人一策”做好服务……他要求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将武汉打造成为国际人才高地和创新创业圣地。
招才局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行”
据介绍,武汉市招才局挂靠在市委组织部,与市人才办合署办公,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行”。市招才局将集成市人社局、科技局、经信委等相关部门人才人事的政策、资金,统一运行、管理,同时集合全市人才工作的力量,“努力形成招才引智工作的强大合力”。
同时,市招才局不设立实质性的机构,不增加编制,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相关工作整合到一个平台,内设4个机构,工作人员从各个部门抽调,集中办公。
此外,在统筹人才支持政策方面,通过政策的梳理、整合、清理,形成招才引智的“一张政策清单”、“一张政策导图”。在统筹项目资金方面,市招才局将整合9亿元左右的人才专项资金,实行“一个系统报、一套班子审、一个口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有效规避“撒胡椒面”、人才“来回跑项目”的现象。
知名企业家助力武汉“招才引智”
昨日,武汉市一共聘请了雷军、陈东升、程一兵、阎志、汪潮涌、陈宗年等6位“招才顾问”、10位“招才大使”。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武汉读书、成长,是在汉高校的校友。
“走南闯北几十年,第一次看到在机场迎接我们的是市委组织部部长、市人社局局长。”作为武汉大学校友,泰康集团董事长陈东升临时改变行程,搭乘凌晨航班来汉。他说,虽是凌晨3点才抵达,但仍是十分欣喜与激动,“招才局让我做顾问,我义不容辞,将尽绵薄之力,推动武汉再次腾飞。”
陈东升表示,以武汉的区位优势,既可作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支撑点,也可以连接成渝。自己将推动珞珈创新天使基金发挥作用,在武汉投资更多创业创新项目,在武汉高校间掀起创业热潮,期望用更多的实际行动为武汉留住更多优秀人才。
“成为‘招才顾问’,我将搭起连接海外学子和武汉的桥梁,把海外学子的心声传达给武汉。” 武汉唯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程一兵表示,自己在海外工作、生活30多年,经常接触海外高端人才,他发现目前在国外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回国发展,这是武汉引进人才的重要机遇。
“受聘为武汉‘招才顾问’,责任重大。” 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说,他将帮助武汉吸纳英才,同时为留住武汉百万大学生贡献力量。卓尔成立了Z-时空大学生创业基地,已经吸引了800多名大学生,成为武汉大学生的创业天地、生活乐土。
专访
雷军:人来了,“商机”自然也来了
在来到武汉前3天的晚上,雷军接到担任“招才顾问”的邀请。来武汉之前,就已经有5个区委书记与他联系,4月8日凌晨1点,武汉市委组织部部长在机场等候接机……这次来武汉,让雷军感受到了焕然一新的招才引智势头。4月8日,雷军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武汉赶超发展在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相信武汉市将很快就会迎来新一轮“爆发式”的成长。
谈招才
武汉应引进高端领军人才
长江商报: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人才?
雷军:对我们企业来说,人才的定义非常清晰,人才是战略资源。各个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对人才是极度重视,高科技的整个工作都是围绕人才展开的,人才在我们企业的核心方向、核心领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江商报:作为武汉市“招才顾问”,你将如何帮助武汉市招才引智?对武汉市引进人才有什么建议?
雷军:武汉现在赶超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都具备,很快将迎来一轮爆发式发展,这需要招募全球人才。建议武汉市出台高端领军人才甚至是跨国人才的引进计划,多层次人才的组合更有利于武汉的发展。作为“招才顾问”,一是要为武汉发展积极地建言献策;二是参与具体工作,通过本人及企业的影响力,推荐一批优秀人才回汉发展;三是结合武汉城市发展战略,扩大在武汉的投资和业务范围。
长江商报:如何看待招商与招才工作之间的关系?
雷军:我觉得招才和招商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重视招才工作,对招商有巨大帮助。招商是过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招商是招才工作很好的互补,武汉提出招商和招才并举的策略很高明,把人才招来了,“商机”自然就来了,整个经济自然就发展了。
谈产业
小米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长江商报:目前,许多电商企业都在提“新零售”的概念,小米在新零售方面如何规划,在武汉有什么设想?
雷军:在创办初期,小米只做电商,但电商在整个商品零售总额里只占10%,在手机行业能占到20%,这也意味着80%的市场我们没有进去。为了突破电商的局限性,去年2月,我们开设“小米之家”开始试点线下销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以前,我们开小米之家时不敢在核心商圈,但经过一年的尝试,我发现,我们足以挑战顶级商圈。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吹响了进军顶级商圈的号角,未来三年,我们计划开1000家小米之家。小米之家要成为新零售的典范,我们要证明在线下零售业也能做到互联网的效益。
在武汉,目前仅汉街有一家小米之家,今年还要开4家,计划全部开在武汉的顶级商圈。
长江商报:小米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个模式对于产业发展有没有借鉴意义?
雷军:我在40岁左右时发现国货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好的东西不多,第二是但凡好的巨贵无比。我就想,能不能用互联网模式来做实体经济,我选择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手机行业创业。小米提出的目标,就是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没想到我们用两年半时间,就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小米的模式在制造业领域可以复制,3年半前,我提出了“小米生态链计划”,帮助100个行业转型升级。到现在为止,我们做了77个领域,现在有一半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几乎都有投资,每个产品都做细节做精致,现在充电宝、平衡车等领域都是世界或中国第一。
谈创业
中国企业第一,就是我的梦想
长江商报:听说7年前创办小米时,你们几个创始人一起喝了小米粥,从此这成为一个传统,之后每年的4月6日到9日的“米粉节”都要喝。还有在网络上搜关于你的新闻,搜出不少网友在机场、飞机上碰到雷军,而且无一例外是经济舱?
雷军:的确有这个传统。7年前的4月6日我们公司开业,就在北京保福寺桥银谷大厦一间很小的办公室,十来个人煮了锅小米粥,喝完开始“闹革命”。之所以这么低调,是因为我们过去都办了几家成功的企业,在办小米时,我要求自己从零开始,忘掉过去的成绩,像第一次创业那样一穷二白。
这些我们也真正做到了。一个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尤其需要公司领导以身作则,很多人很好奇我坐经济舱,我的回答是公司只报销经济舱。
长江商报:近年来,小米迎来国际化的风口,但在不少市场中,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对此你怎么看?
雷军:应该说,“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大家你追我赶,就推动了中国制造进步。我创办小米的初衷就是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进步,小米加入手机行业后,整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小米被超越,我并不觉得是失败。至于今天你第一、明天我第一、后天他第一,这些都不重要,只要是咱们中国企业第一,这就是我的梦想。
武汉现在赶超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都具备,很快将迎来一轮爆发式发展,这需要招募全球人才。建议武汉市出台高端领军人才甚至是跨国人才的引进计划,多层次人才的组合更有利于武汉的发展。
——雷军
武汉市首批“招才顾问”雷军在大会上发言。本报记者 田振龙 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