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做实体经济的“及时雨”,不做资本市场的“混江龙”,保险业首先要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
日前,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资管平台上的“四川旗舰店”正式开张。这家“网店”的买卖可不小,一边是保险业数万亿元的资金伺机而动,另一边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1700多个项目求钱若渴,供需双方网上接洽,有望引导险资源源入川。
这家“旗舰店”,只是保险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我国保险业资产总量已达15.12万亿元。险资特别是寿险资金,体量大、期限长、来源持续稳定,与相关产业匹配性好,是支持实体经济和战略性产业发展的理想资金来源之一。在实体经济需要补血给养的当下,确实应该用好这股源头活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已经释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
保险业自身也需要优质的投资标的。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双轮之一,投资若乏力,行业改革创新将无从谈起。近两年,部分险资缩期限、加杠杆,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扰乱金融秩序,很不光彩。对其增值冲动,要“堵”更要“疏”,在严加整饬防止险资“肇事”的同时,还应打造阳光平台,引导其“脱虚向实”。
做实体经济的“及时雨”,不做资本市场的“混江龙”,保险业首先要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险资收益本质上来源于实体经济的增长,真心实意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保险行业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实体经济项目往往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险资投入实体经济不能想着赚“快钱”,指望一轮行情下来就挣得钵满盆满,要沉下心、有定力,做资本市场的价值挖掘者、发现者和引领者,从而“常吃常有”,实现行业自身与实体经济的双赢。
与防止险资扰动资本市场一样,对险资大规模进入实体经济,监管上必须始终绷紧防风险这根弦儿。当前,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相互渗透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局面,亟须监管部门梳理、完善相关制度,提高风险研判能力和穿透性监管能力,严防严惩违规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行为,引导保险资金稳健、积极地与实体经济全面对接。
保监会即将出台一揽子鼓励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险资大步“向实”的动能正蓄势待发。期待这些措施能早日落地,使保险资金优势进一步彰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正能量。(人民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