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金融优化资源配置、振兴实体经济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还不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应回归本质,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金融是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金融发展的目的是通过构建有效的金融体系来降低隐性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百业兴则金融强,金融的根基是实体经济。金融只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才能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进而促进经济整体健康发展。
调整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合理配置金融资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通过引导社会上庞大、分散和无序的资本有序流向实体产业、实体企业来实现的。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中,社会融资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向和信贷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立足于振兴实体经济,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做好信贷投放的加减法。
把支持制造业由大变强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心。建设制造强国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要目标,支持制造业由大变强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心。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应着眼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使金融供给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金融的需求有效匹配,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金融机构还应通过支持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创新发展能力等,为企业效益提升和转型升级创造条件。(人民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