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充分释放共享单车的“鲶鱼效应”

充分释放共享单车的“鲶鱼效应”

2017-04-27 06:55:2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在成都发布全国首个“共享单车发展意见”后,近日,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城市陆续发布了关于共享单车的管理办法或征求意见稿。新政之下,共享单车领域的重新洗牌已经开始。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共享单车成为互联网产业的“风口”。不到一年,近30家平台登场,百亿元资金汇集。据预测,2017年,摩拜和ofo两家平台投放的单车都将超过1000万辆,全行业将投放超过3000万辆共享单车,用户总量将达5000万人。

共享单车的快速成长,有力推动了共享经济的发展,而其对公共自行车的替代,对“黑摩的”的挤出,对出租车、网约车短途业务的分流,凸显搅动出行市场、重塑交通体系的“鲶鱼效应”。日前发布的《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显示,共享单车已成为小汽车、公交、地铁之后的第四大出行方式,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占比翻番至11.6%。

从服务范围看,共享单车的用户骑行距离主要为1~3公里,这样的距离与出租车、网约车的服务有一定的重合度,使得后者短途业务减少。对36个城市近10万名市民的调查统计发现,共享单车出现后,市民使用小汽车出行的次数减少了55%。

尽管现实中有冲突,但共享单车对公共自行车的替代,只要确保其有序、安全,显然是节省财政资金的好办法。据测算,一个中等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费用就需数亿元,每年的运维费用也需数千万元。而共享单车的投资、建设、运维,都是企业行为,无须财政出资。

当然,要充分释放共享单车的“鲶鱼效应”,公共交通的治理理念需要更新。在自行车领域,政府可由直接投资转为加强管理、优化服务,比如规划共享单车停放点。原有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可以转向提供差异化服务,实现与共享单车的良性共存。

在时时刻刻发生变化的互联网产业,共享单车不是第一条“鲶鱼”,肯定也不是最后一条。无论是之于“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还是之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通过法治,通过明晰规则、规范管理,让“鲶鱼效应”充分释放,都是好消息、正能量。(光明日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