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如何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群众和企业办事的效率,充分激发创新创业者的活力,是最近几年国务院特别关心的大事之一。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推进“多证合一”和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
不到两年时间,我国商事制度改革不断突破。2015年10月,全面推行“三证合一”。2016年10月,全面推行“五证合一”。2017年4月26日,国务院会议决定,在去年以来已全面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社会保险、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多证合一”,将涉及市场主体登记、备案等有关事项和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强化中央和地方联动,加快修法修规、完善配套政策,推动“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在各地区、各行业加快互认和应用。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这两年国务院一直推进多证合一,从技术上来讲,多证合一是完全可能的,现在国务院进一步加大整合,非常有意义。多证合一以后,可以使各个部门整体上在一个平台上运作,为企业提供方便。在这个平台上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可以互相流动,从而形成整体的管理架构。信息通过大数据共享以后,也确实能够提高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多证合一以后,还要把原来工商部门前置性的审批再拿掉五项,变为后置审批,这样企业也会有更多的自主性。对于企业来说,跑一次就可以把事情办完,这样的制度改革有利于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财经评论员刘艳表示,一个小小的证件合一,反馈出的是我国商事改革创新的重要一面。优化企业的市场准入程序和降低企业制度性开办的成本,是多证合一的重要的目。从直接目标来讲,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把能够合并的证照,特别是证件类都进行合并,首先体现了商事改革的决心。
其次,这也为下一步提出了新的问题,到底和企业主体相关联的信息、名录以及细则和标准应该是哪些呢?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再到多证合一,未来是不是还有更多的专业可以整合到一个证照中呢?政府应该制定更详细的细则,把所有的信息和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到一个营业执照主体当中。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份证照,不断地将和企业相关联的行政工商事务合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成本。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多证合一对政府的公共服务业提出很多挑战。把前置性的监管放到后置性,同时会造成一些监管上的难度,甚至可能会有企业抱着投机心态,趁机出现一些违规行为。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讲,要不断创新监管模式,把前置性的方式改成常态化的公共服务监管,还要有一些行动指导。
再者,在多证合一的背景之下,从执法部门来讲,也需要更专业的执法人员,相关人员对财务的检验以及商品识假能力需要提高。
(央广新闻)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