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大约一周前,交通运输部对近来争议日增的共享单车“开门立法”:《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对于正处于爆发式增长中的共享单车们,这份《指导意见》未来最终敲定的“游戏规则”,极有可能带来这个行业的一轮重新洗牌。
一直以来,政策制定者在面对互联网新兴业态的监管上,通常都会“让子弹再飞一会儿”。面对新事物,还没有摸清规律时多研究研究是理所当然;鼓励创新经济发展,政策上给予“探路者”们适当倾斜也无可厚非。不过,鼓励不等于放任,特别是当这种“宽容”可能触及原则和底线的时候。
现下不少互联网创新都在资本蜂拥而入下出现野蛮生长,这就需要警惕“成长的烦恼”恶化为致命的“硬伤”。就像眼前的共享单车,其出现毫无疑问极大方便了公众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但同时车辆乱停乱放、车辆运营维护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用户资金和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虽然这些“成长的烦恼”可能是阶段性的,但必须于其定型之前在规范中加以解决。
或许未来对互联网创新的类似规范会越来越多,这也在释放这样的信号:监管者在鼓励发展的同时,其底线意识将更加鲜明。法无禁止皆自由,一方面创业者们需要充分的空间去开疆拓土,另一方面监管者应该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底线上为其划出边界。规范就是要守住安全第一,守住基本服务质量,守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其实也意味着行业可持续的发展。
或许此时让共享单车慢一点,反而是能让它再快一点。
(人民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