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市第一聋校副校长杨小玲——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高中毕业后能考上好大学,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将所学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为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更多贡献。”武汉市第一聋校副校长杨小玲27年坚守特教工作,一直用“心”温暖聋哑孩子。
1990年,面临毕业分配的杨小玲与3名同学一起来到武汉市第一聋校,透过窗户,她看到一群孩子在教室里跳傣族舞。那时起,她就和特教“一见钟情”,这个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尖子,在填写毕业分配志愿表时,只填了唯一一个志愿——武汉市第一聋校。自此,杨小玲同特殊教育、同聋哑儿童结下不解之缘。
随后的20多年,她多次放弃留京、高薪的机会,一直坚持在特教一线,坚持爱、传递爱,既做好当下,又立足于全体和终生。2006年,杨小玲被借调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工作,艺术团希望她留下,但她离不开武汉的孩子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回汉。这20多年,杨小玲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全国舞蹈大赛上获得殊荣,走上艺术的道路,包括《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等,还有一些人成为特殊教育战线上的教师,给予更多残疾儿童爱和帮助。
“希望报告中加入特殊教育方面的内容,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杨小玲说,自己在省内的特殊教育学校做了大量调研,大家都有愿望,比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的问题。希望我省能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增加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数。
“他们(聋哑学生)也有考大学的愿望,也想考上好大学,而且已经有人考上了大学,希望全社会一起努力,让关爱传承下去,让他们能留下来,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杨小玲建议,除了在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外,普通高等学校、普通职校也能设置专门针对特殊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或课程,帮助特殊学校学生提升文化素质,掌握专业技能,更好地就业、生活。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周舜尧 徐靓丽 刘倩雯采写)
武汉市第一聋校副校长杨小玲。 本报记者 周舜尧 摄
宜昌成祥养羊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红艳
带动困难户“发羊财”
注册“老高荒”、“名羊天下”品牌,成功申请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宜昌成祥养羊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红艳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职业经纪人”,还走进央视7频道,讲授养羊致富经。2015年,李红艳个人获“全国劳模”荣誉。
2009年,时年33岁的李红艳,说服丈夫田真芹,双双辞去宜昌某酒店工作,回到夷陵区分乡镇天鹅池村养羊,并发起成立了养羊专业合作社。
创业艰难,多次失败,李红艳矢志不渝,终于将“小品种”宜昌白山羊做成“大产业”,形成了集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羊肉深加工及特色餐饮经营于一体的白山羊产业链。“高峰时合作社有社员690多人,养羊5万多只。”李红艳介绍。
2014年,在当地农业部门支持下,李红艳带头流转300亩土地种植青贮玉米,探索出种草养羊“5156”模式,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5156”模式即种青饲料5亩、改良天然草场100亩、引进基础母羊50只、年纯收入6万元。成祥合作社种草养畜模式推广规模达到11900多亩。
为鼓励乡亲们养羊,她免费为农户提供种羊,种羊所产羊羔归养殖户所有。为带动大家“发羊财”,李红艳萌生了激励社员建羊圈的想法。她首先“两手抓”,建设种羊繁育基地时,专门建了吊脚楼式标准羊舍,一方面供基地使用,一方面作为参观的样板。
雾渡河镇交战垭村是市里确定的30个扶贫攻坚村之一。李红艳2014年在这个村开展“扶贫养羊计划”,至今已由合作社投资建成11栋标准羊舍,形成扶贫养羊示范基地。在夷陵区级贫困村黄花镇牛坪村,也建成了同样的13座羊舍。
李红艳还把“扶贫养羊计划”扩展到点对点地“扶”,每年都要捐出100多头种羊给贫困户,希望通过直接“输血”带领乡邻尽快致富。据李红艳透露,自2012年来,她先后向30多户困难户直接赠送种羊300多只。
此外,为更好地服务肉羊养殖社员,合作社在李红艳带领下,积极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出资成立了宜昌羊咩咩羊业服务公司,形成了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包括6名博士)的26人的技术服务团队,分片包干,全程跟踪,专职为社员提供种羊供应与调配、生产资料配送、养殖技术咨询与培训、肉羊市场信息咨询、出栏肉羊的上门回收与加工等服务。
李红艳说,合作社今年的目标是推出羊肉休闲食品,让一只羊能卖上2000元。
李红艳。受访者供图
襄阳五中生物学科备课组长尹楠
做学生灵魂塑造者
“教书是讲艺术的,我们学校能够不断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学子,是学校多年来坚守教学理念的结果,我很自豪。”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了26年的襄阳五中生物学科备课组长尹楠说,教书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对学生而言,老师更是灵魂的塑造者。
尹楠说,一个优秀的老师,要让学生既有亲近感、又有敬畏感。而全方位的学生培养模式、老师们的辛勤努力,是襄阳五中能够走出一个又一个高分学子的原因。
“亲近是对人,敬畏是对规则。”尹楠说,每个人都会有个体的思想、差异性,学生对老师有了信赖感,愿意跟老师说心里话,老师才能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精准指导。而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立规矩”,通过教学把各种规矩告诉学生,学生需要敬畏的是各种规则,有学术上的、有生活层面的,这让他们可以学会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如何让学生既有亲近感、又有敬畏感?尹楠说这是一种艺术。孩子们本身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加上青春期的萌动,老师要学会跟学生沟通。比如,要了解学生喜欢的东西、在学生中流行的游戏……老师不一定要精通,但是至少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沟通起来学生会觉得老师就是自己的亲人。
做了十几年的备课组长,尹楠感觉“集体的力量”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她介绍,在襄阳五中,超过50%的老师都是党员,老师们的课件等课堂资源都是共享的,党员们在教学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带动大家都敬业爱岗。
尹楠介绍,襄阳五中提倡“有好的身体才有好的学业”,学校会通过科学的管理,比如,要求高三年级晚上10时30分必须熄灯,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通过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节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襄阳五中还十分注重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由老师们带头,在学生中组织“业余党校”,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教育,以德树人。
尹楠认为,教育需要精准化,就像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那样,对学生采取分层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也是襄阳五中多年来的培养方式,坚持高端教育、中坚教育、基础教育相结合。学校会让学有余力、自我学习能力强、有发明动手意愿的学生到对口合作大学做实验、做交流,组织专科优秀的学生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的奥赛学习、比赛,充分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
尹楠。本报记者 徐靓丽 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