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磷矿大县走上绿色生态转型路

磷矿大县走上绿色生态转型路

2017-07-03 02:35:2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环保问题迅速整改,将生态“负资产”转化为生态“正资产”

□本报记者 吴婷 通讯员 杨邹

昔日的采矿区,如今变成景区景点;曾经的堆矿区,如今变成生态广场;昔日裸露的山体伤疤,如今绿草如茵;曾经的荒坡地,如今瓜果飘香……经过半年整治,目前保康县的8件环保投诉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环保问题的迅速整改,是保康县将生态“负资产”转化为生态“正资产”的一个缩影。

保康这个位于鄂西北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境位于山区,一直以来,靠山吃山,单靠磷矿一条腿发展。

如今,保康县转型绿色发展,以绿色旅游为龙头,磷矿和农产品做两翼实现转型。保康县计划到2019年,达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标准,2020年通过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验收。

该县环保局副局长邱成平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保康地处长江上游,环保地位尤为重要,这关系长江下游百姓生计。保康县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生态旅游业跃升“经济主角”

保康县地处荆山腹地,这里的磷矿储量与品位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四,多年的开发,成就了这里强县富民的矿业经济。从2001年开始,矿业经济在全县GDP占比一直在70%以上。

过去,受“靠山吃山”观念影响,矿山无序开采、采富弃贫等现象日益突出,出现大面积的裸露山体和采空矿洞,区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痛定思痛,保康明确:既要金山银山,更要满目青山;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为指引,力争到2019年基本形成绿色矿业格局,实现“开矿一处,造福一方;开发一点,保护一片”。

“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否则就会成为千古罪人。”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对记者介绍,要坚持“矿开到哪里,环境就保护到哪里”。

2012年,保康提出以尧治河为标杆,以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为目标,推动矿业经济大县向生态经济强县转身。“磷酸盐项目不符合生态政策,您能否另选其他项目?”云南某磷化工公司欲到保康投资工业项目,却被婉言谢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康县委书记张世伟说,不管投资多大的项目,都必须以保护生态为前提。

随着生态意识的增强,保康县也逐步关闭磷矿深加工企业。在楚烽化工河对岸,襄阳巨力化工厂虽然大门敞开,但厂区内设备并未运转。该厂工作人员表示,工厂已停产多年。

保康县环保局副局长邱成平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目前除了楚烽化工,保康其他磷化工企业基本已外迁。保康县逐步向襄阳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聚集。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利用磷矿,发展精细磷化工业,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工业发展体系,提升工业经济实力。

目前,保康县城正在向绿色产业转型: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以磷化工业和特色农业为重要支撑的新型格局。首次将生态旅游业从“翅膀”跃升为“主体”,从“配角”提升为“主角”。

“保住青山,隧道再难打、再花钱也要建”

保康县尧治河村,之前满目疮痍的矿山,如今变成了风景如画的景区。

“这里原来是老屋沟采矿区,磷矿采完后,村里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植被恢复和造林绿化,现在成了生态公园。”村民张继武感慨万千。该村还投资将原来的采矿区、堆矿区改造成为农耕博物馆、磷矿博物馆、地质遗迹公园、日月生态广场和尧帝神峡等场馆和景点。

数据显示,2016年国庆节,尧治河景区7天接待游客1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7.2%。

这只是保康县实施旅游开发,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一个缩影。

为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老路,保康要求把源头治理放在首位,结合矿山地质治理、森林植被恢复、矿业秩序整治,一同部署推进。

马桥镇堰垭村发现了磷矿,开采时,若在山体表面直接开路,平均每平方米只需投资300元;若在山腹凿洞修路,平均每平方米要投资2500多元。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村党支部书记宦忠云力排众议:“保住青山,这隧道再难打、再花钱也要建!”

截至目前,该村共计投资1亿多元,开凿隧道公路65条。近年来,又对隧道进行扩建、硬化、喷浆治理,有效保护了矿山生态资源。

接着,尧治河、中坪、黄龙观等磷矿资源丰富的村,开始复制堰垭村的“隧道模式”,修建通往矿区的采矿公路。“全村共修筑拦渣坝31处、挡土墙120处,关闭15个露天开采矿点。”尧治河村磷矿矿长许烈奎向记者介绍,该村先后投入1.5亿元治理矿山环境,通过拦、排、护、改、植等措施,实施封山育林、水土治理等六大工程。

为了使基层和群众的成功实践得以更广泛和规范的推广,保康县还出台创建绿色矿山实施方案,探索推行矿区变景区发展模式;建立科技管矿机制,实现“一张图”管矿;健全县、乡、村“三级”监控网络;完善违法矿业活动惩处机制;构建矿产资源共同监管责任机制……

十余家企业投资50多亿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近年来,保康高标准建设九路寨、尧治河、五道峡、天子湖等核心景区,配套的15万亩茶叶、40万亩核桃、5000亩蓝莓、10万亩蔬菜基地乘势而起;该县还投入2000多万元对县城进行亮化绿化,构建绿色长廊21公里,道路绿化率达90%,人均绿地面积达20平方米。

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87%,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22个,被授予“湖北省生态县”、“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生态环境好,投资也纷至沓来。武汉三特索道、苏州大川、郑州邦和药业、深圳永兴华等十多家企业,已在保康投资逾50亿元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九路寨大峡谷项目总投资10亿元,力争建成国家5A级旅游区。五道峡楚源地项目总投资20亿元,未来还将打造“楚才”园区、文化旅游产品园区。此外,一批风情小镇和特色景点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邱成平介绍,因为地处长江上游,保康县的环保地位尤为重要,特别是水资源保护,这关系长江下游百姓生计。保康县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武汉一环保专家认为,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保关系上,首要环节是从源头上切断污染企业。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其是制造业、化工企业的产业升级。要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要坚决关闭。同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能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增产减污。当地政府应用可持续的眼光看待未来,也许在转型发展中当地经济会受到暂时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只要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秩序规范,开发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新格局,当地经济发展将会形成良性的循环经济体系,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楚烽化工作为保康县唯一一家磷化工深加工企业,未来也将转型绿色发展。本报记者 吴婷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