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随着“全域旅游”概念被叫响,各地“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参与”的声音不绝于耳,不少地方搞得轰轰烈烈,但其中跟风者不在少数。笔者认为,全域旅游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理论研究缺乏准备,各地在认识和行动上难免有误区和“泡沫”。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在推动全域旅游的地区特别是西北经济欠发达省区,才有可能避免在发展全域旅游方面出现“新泡沫”。
应避免同质化,正视自身“短板”。搞全域旅游,不要总盯住“全”字,还要念出“新”经,换“汤”更要换“药”,换牌子更要改机制,梳理并细化自我旅游优势,切忌盲目跟风。
应走出低端化,做强自身“长板”。有些地方把全域旅游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有些地方无限夸大全域旅游的“全”字,认为凡是景观新区就是“景区”,这种低端化偏离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本质。而要想走出低端化,就要做强自身的“长板”。
应精准发力,不“乱撒胡椒面”。发展全域旅游不是遍地开花、跑马圈地,不能乱撒胡椒面,必须精准发力,找准核心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统筹发展,更好地发挥精品景点景区的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为此,一方面,在制定旅游产品、项目、业态的发展规划时,注重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超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的承载能力。(经济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