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近日,北京街头出现了一种“共享马扎”,可供人们免费使用。记者在东三环长虹桥北公交站看到,“共享马扎”与普通马扎无异,仅多了一个二维码。但不到一天时间,摆放的十多个马扎只剩下4个。公司客服表示,已料到马扎会丢失,但该行为算是公司项目的前期推广。专家表示,“共享马扎”并不算“共享经济”,扫码后显示的内容也应该有相关部门的审核(8月14日《北京晨报》)。
并不是给任何东西贴上二维码,它就马上荣升为共享经济载体了,也可能是蹭热度的广告或融资。以笔者看来,共享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首先应当具有它运行的现实可操作性并具备相应的盈利能力或盈利预期,否则很难持续运转。就此我们来看,这个所谓的共享马扎,它既不上锁又无人管理,就算扫码也不用付费,实在看不出支撑其经营运转的经济逻辑何在。
事实上,不只是共享马扎的未来极不明朗,其实很多共享项目的盈利模式都不够健康,这也让缺乏造血能力、烧钱运营成为共享经济的常态。可以说,共享经济要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仍有一段距离。而这些共享经济体之所以苦苦支撑或者说不计成本地投入,目的无非有二:其一,以共享经济招牌吸引投资,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稳定经济模式;其二,借共享经济概念刷存在感、提升曝光度,以此为手段达到敛财或其他目的。二者区别在于,前者称得上是共享经济的努力践行者,而后者更像是滥用共享概念蹭热度,若不能找到稳定健康的发展模式,将难免昙花一现。
从当初共享经济激发了消费者巨大的新鲜感,到如今遍地开花的共享概念令公众几近麻木,共享经济遭遇的困难与质疑越来越多,它的影响力和好评度已经开始呈现下滑趋势。这其中,共享概念的滥用“功不可没”。对于共享马扎等共享经济领域的新生事物,我们也许不应当过早论断它们的未来。但至少目前看来,一些共享项目过于天马行空,现实的可操作性不强,只能单纯依靠烧钱输血或概念炒作来维持运营,这样的共享经济注定长久不了。任其滥用共享概念,甚至可能砸了共享经济这块热度极高的金字招牌,给共享经济带来整体性的负面冲击。(法制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