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脱虚向实背景下刚性兑付被打破,多重风险需市场重视
□本报记者 但慧芳
旺盛的家庭理财需求,似乎让理财市场火热势头一直持续。
但最近市场流行的银行理财、宝类理财和保险等,是最佳的家庭理财方式吗?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8月19日公开表示,“市场争议最大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因为在将近100万亿的财富管理产品当中,银行大约占到了30万亿。立法修法之前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统一认识非常重要。”
“人们的理财知识还是欠缺的,他们容易把投资和理财混为一谈,把‘跟风’和安全性混在一起。”8月19日,一位资深理财规划师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而且现在国内并没有独立的第三方理财师来帮助家庭理财,几乎都是咨询兼售产品的模式。”
安徽大学金融系教授郑兰祥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脱虚入实”背景下,银行理财等主流理财方式存在政策性风险、资金空转风险以及利率下行风险等,居民理财要享受中国未来20-30年经济增长红利,可对投资实体经济的私募、公募基金等,给予更多关注。
“庞氏骗局”和资金空转风险犹存
除了收益率低之外,银行理财和余额宝等宝类理财产品还面临着市场发展之困。
近日,天弘基金发布公告称,自8月14日起,个人持有余额宝的最高额度调整为10万元。根据调整公告,如果用户在余额宝里的钱低于10万元,可以继续转入资金;如果达到或超过10万元,则无法转入更多资金。
天弘基金表示,此次调整是为了保持余额宝稳健运行,维护投资者的根本利益。
“虽然余额宝的资金最终大部分仍会进入银行体系,但其作为现金管理工具,过快增速及过大规模蕴藏着流动性风险,存在类似存款挤兑的可能。”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安徽大学金融系教授郑兰祥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说,“银行理财也面临着政策性风险和资金空转风险。央行和银监会今年来已经连续发文打破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另外,在‘资产荒’下,银行理财或者货币基金投向标的也是金融行业的产品如债券、股市等,这就可能存在‘资金空转’的风险,实际上投资最终未产生现实收益,在金融行业内进行套利。”
8月19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公开批驳银行理财产品乱象。她指出,银行存款的特征是由银行承担盈亏风险,投资人(存款人)享受固定收益,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均已由监管当局认定为结构性存款。“不保本又保预期收益,是对市场纪律的扭曲。此类产品应当归于集合投资计划。但实际上,银行往往在预期收益产品出现亏损时,拿自己的总体利润在进行弥补,以达到预期收益。一旦这个产品超出预期收益,银行又会把超出预期收益的那些作为银行的利润计入自己的账中。现在对市场的这种刚性兑付的引导,还有对市场产品性质的混淆,关键就在于银行有预期收益但是又不保本的产品,这种操作上的不规范性。”
而金融创新上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产品,也暗含不小的金融风险。
长江商报记者在2015-2016年前后,亲眼目睹多家P2P平台的倒闭或跑路,并见证了多家担保、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因“自融自投自担保”的“庞氏骗局”而走向关门,最后损失的,均为大众理财投资人的本金。
“现在P2P投资理财又有所抬头,居民在网络金融上的理财大多‘打一枪就跑’,频繁进出操作和换手,以此来抵御平台或存在的潜在风险。”8月20日,一位熟悉P2P市场的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透露。
保守型理财遭遇“跑赢通胀”现实之困
在考量了新近火爆的港股、香港保险等之后,武汉的刘先生最终决定在长沙市郊区购置一套房子以抵抗“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父亲在20年前做的一笔长期理财,现在马上到期,只能取出4万多。从数字上来说,是翻倍了,从购买能力上,根本与20年前不能匹敌。这让我意识到,做保守理财根本难以跑赢经济增长的速度。”刘先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现在有理财机构给他推荐8%-10%收益的产品,且不说风险性,单从回报上,根本不能打动他。
刘先生的处境与大多数家庭面临的问题类似。虽然截止2017年6月,个人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已经达到18.37万亿元,公募基金总体规模超过10万亿,其中货币基金5.3万亿,余额宝1.43万亿。保险业总资产16.43万亿元,财富管理产品规模接近100万亿,但真正收益高兼具稳健性的理财产品,微乎其微。
以余额宝为例,平台数据显示,近期7日年化利率为3.94%,而2015年下半年以来,其7日年化收益率均在4%以下,与之前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动辄5%、6%相比,类似余额宝这样的“宝宝类”理财产品黯淡许多。
银行理财也同样面临着收益率涨跌压力。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7月新发售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3%,环比上涨0.03个百分点,实现去年12月以来的“八连涨”,并创22个月新高。其中,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88%,环比上涨0.06个百分点;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71%,环比上涨0.02个百分点。不过,进入8月份以后,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出现了小幅回落的迹象。
“银行理财收益的上涨与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共同推动有关,从风险控制角度考虑,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可能再大幅上升,但是考虑到资金面的整体情况,也不可能大降。”有银行理财人士指出。
有家庭理财资深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以10万为本金计算,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保守型理财方式,一年的收益回报难以到5%的水平,这就意味着,10万资金一年获得的理财回报不到5000元。
“跟风”现象不减
呼吁专业性理财机构落地
除了产品和市场本身存在的风险之外,正在让家庭理财和居民理财难以取得更高、更安全的现实收益的原因,还有目前独立的、第三方理财咨询机构的缺位。
长江商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做了多类型家庭理财的居民表示,其理财更多是“自己琢磨”,看到周围人买什么就赶紧跟着买,或者向亲朋好友中的专业人士进行请教。
比如武昌的何小姐告诉记者,她听闻保险理财和外汇理财近期比较火,目前就准备把股市上的钱拿出来购买保险理财产品和外汇。上述刘先生也是在香港市场投资金融和房地产投资之间,选择了房地产投资。
市场瞬息万变,“跟风”现象却仍是居民理财的一大传统趋势。
“现在国内几乎没有不靠卖产品靠咨询收费的专业理财师,一般都是以咨询为辅、卖产品为主,客户咨询过后都会购买理财师所推荐的产品。”中部地区一位资深理财规划师对记者表示。
而多位行业人士指出,在理财市场更为成熟的国家或地区,独立性、客观性强的专业理财机构和理财专家,依托于专业的理财事务所,指导居民进行理财产品选择和组合。
“目前的金融理论市场体系的基础建设,包括制度的完善、机构服务种类的完善、金融产品的创新,都需要更进一步提升。居民不可能迅速掌握所有的理财产品和理财渠道,专业性、中立的理财公司显得尤为必要。”郑兰祥指出。
上述理财规划师建议,家庭收入、风险承受能力和年龄因素,是家庭在做理财时需要关注的三个关键点。“从家庭收入来说,高收入家庭可做更多高风险资产配置,一般家庭则需要做好最基础的保险保障配置,其他的选择更稳健的适量投入。从年龄上来说,越年轻则越可以冒一些险,年纪大了则需要更为保守。”
郑兰祥表示,目前迅速发展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在投资实业上更为主动,居民可以根据宏观政策方向选择某一两个产业进行长期投资,不过,长线投资的比例最好不超过60%。“回报太低的投资理财,也存在着低利率风险,一味‘求稳’并非专业的理财方式。”
“投资讲的是高回报、高收益,理财则是综合的收益和风险的平衡。投资仅是理财的一部分,理财还囊括更多专业的系统性规划。”上述理财规划师指出。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