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出台共享单车政策,主城区设2455公里“专用道”
□本报记者 徐靓丽 通讯员 吕作武
主城区设2455公里非机动车道,今年计划新增1.6万非机动车停车处,今后将设置电子围栏区域……
经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已于近日正式颁布实施。昨日,武汉市交委、武汉市城管委、武汉市国土规划局、武汉市城建委、武汉市公安交管局五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共享单车有关政策。
合理控制车辆投放时序和数量
武汉市交委公交办负责人吕志学介绍,共享单车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产物,截至目前,共有5家企业共投放共享单车近68万辆。
武汉市城管委督查室负责人林良根表示,市民普遍关注的共享单车有三大问题:一是非机动车公共停放场所不足,相关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二是部分市民文明素质不高,遵守出行规范意识不强;三是企业运行维护投入相对不足。
吕志学表示,武汉市交通运输部门将组织协调城市管理、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和各区政府研究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规模,分辖区制订车辆年度发展计划,合理控制车辆投放时序和数量。
主城区设2455公里非机动车道
武汉市国土规划局、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代琦介绍,在共享单车进入武汉以前,武汉轨道交通站点自行车的接驳率仅有3.5%,目前已提升到10%。根据规划,轨道站点的自行车集散方式比例要达到15%-20%。结合“地铁公交+慢行”战略、“机动车减量化”战略、“完整街道”战略,采用分区分级的思路,结合慢行路网加密等措施,在主城区范围内设置了四级共2455公里的非机动车道网络,并对每一级通道规定了隔离形式和宽度要求。其中建议采用机非严格物理隔离方式,能够为骑行者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约1141公里,相比现状增幅近300%。
林良根表示,今年武汉计划为全市非机动车停放增加约16000处场地。截至目前,已新增10000处非机动车停放点位,剩余6000处将于11月底施划完毕,届时将能满足约72万辆非机动车的停放需求。同时,要求各区发函联系地铁集团,协调地铁集团在其管理范围内适当增设非机动车停放点位,规范停车管理。
设电子围栏区域规范用户停车
如何让共享单车在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同时,减少因其无序停放带来的管理难题?吕志学介绍,今后将利用卫星定位等技术手段设置电子围栏区域,建立文明用车奖惩制度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有效规范用户停车行为。对目前不具备卫星定位和互联网运行服务管理功能的车辆设置过渡期,车辆投放前应报所在区相关管理部门,并按照城市管理部门规划设置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内集中定点定量投放,共享单车企业按照不低于车辆投放数量千分之五的比例配备运维人员,加强车辆调度、停放和维护管理。
共享单车对承租人以实名制进行网络注册登记,实现对承租人身份实时可查、事后倒查。禁止向未满12周岁的儿童提供注册登记服务。同时,向武汉市交通运输等部门开放运营数据,包括车辆投放、借还车辆轨迹、信用评价、投诉处理、意见建议等,将数据实时接入政府管理部门监管平台。
引导共享单车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
武汉市公安交管局秩序处副处长高翔表示,将建立全市交管部门与各共享单车企业沟通协作和联勤联动机制,共同维护共享单车行停秩序;建立交管支队对应企业城市经理、交通大队对应片区经理、执勤民警对应一线维护人员的层级对接联络网络,对发现的单车乱停、违规骑行、车辆故障等问题,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实时响应,提升日常管理效果。引导共享单车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将恶意破坏单车、在桥隧上停车、骑车打电话、闯红灯、占用应急通道停车等违法行为纳入“黑名单”,限制其在一定时间内注册和使用共享单车。制定《武汉市共享单车文明骑行守则》,倡导广大市民共同遵守,养成文明骑行、规范停放的良好习惯。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