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从规模高速扩张到总资产增速仅比去年年末增长0.09%,净利增速降至个位数
□本报记者 但慧芳
“银行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对这一行业共识感受越来越深的,当属中国银行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12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
已公布的2017年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8家上市股份制银行,总资产规模为39.47万亿,相比于今年第一季度末的39.36万亿,增速仅0.28%;相比去年底,第一季度总资产规模增速为0.81%。总规模增长放缓正在整个行业中体现。截至今年8月,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43.51万亿,仅比去年年末43.47万亿增长0.09%,而在去年同期增速水平为9.35%。净利润增速上,2015年以后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前动辄平均20%-40%的高增速不再,多家增速降至个位数。
“银行是一个顺周期的行业。2012年以后宏观经济增速下行飞速发展的股份行,资产扩张减缓、利润下降。”10月中旬,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郑兰祥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代表银行业创新‘排头兵’的股份制银行,已经在过去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核心竞争力。进入新时期,股份制银行要从金融科技创新着力,搭建更完善的互联网平台,提供更安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股份制银行已经快速启动‘二次转型’、‘三次转型’。所在银行目前科技金融是主攻方向,打造‘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Fintech银行(金融科技银行)。”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转入“白银时代”净利增速降至个位数
变革浪潮中,股份制银行正经受着一轮洗礼。宏观经济增速下行、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冲击……
在规模增长速度方面,今年6月以来,与其他类型的银行相比较,股份制银行扩张速度最慢。从时间轴纵向来看,股份行资产扩张速度快速下降。这也是股份制银行连续三年规模加速扩张后首次规模扩张放缓。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8月末,股份制银行总资产规模43.51万亿;相比2016年四季度末43.47万亿的规模,仅增长0.09%。实际上,相比2016年底,今年前1-7月股份制银行总资产规模出现下滑趋势,其中今年2月底,总资产规模下滑至43.12万亿,此后有所回升;而到5月底,资产规模又下滑至43.16万亿。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银监会官网上有记录的历史统计数据发现,2003年至2016年14年间,尽管统计口径曾出现过变化,但总资产规模增速均在20%-30%左右。
2003年末,股份制银行的总资产为3.82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13.8%;截至今年8月末,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为43.51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18.2%。总资产10多年间增长近12倍,股份制银行历经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目前面临着增速放缓的现状。
“黄金十年”不再,建起现代企业金融制度、探索差异化发展、承担中国金融业“改革尖兵”角色的股份制银行,已迈入“白银时代”。
从营收能力和盈利能力来看,股份制银行同样面临着营业收入、净息差收入、净利润增速下降的情况。截至今年上半年,8家股份制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 ,有7家股份行净利润增速已降至个位数,仅招商银行一家维持在11.70%的增速水平。长江商报记者计算发现,上市股份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的平均增速只有4.44%。
回溯历史数据发现,2015年以来,上市股份行净利润的平均增速都在5%以下,2015年底至2017年上半年分别为4.93%、4.28%和4.44%。而在2001年到2014年底14年间,上市股份行的净利润年平均增速均在10%以上,其中2006-2011年6年间年平均增速超过30%,在最高峰时甚至成倍增长。
“以规模扩张寻求营收增长、以营收增长获得利息净收入实现净利润增长的发展思路已经难以持续。股份制银行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启动多次转型。互联网金融、打造交易银行、零售银行、轻型银行、发展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成了各家股份行竞相角逐的重点领域。”有资深金融研究人士指出。
多次差异化转型特色经营效应显现
事实上,股份制银行相比于“大块头”的国有大行和经营区域市场的城商行、农商行,一直处于“不上不下”的处境之下。
此前曾有多位股份制银行对长江商报记者描述其生产状态:物理网点远不及国有行、地方项目抢不赢城商行、农商行,几乎是央企、国企背景下的“全市场化运作”,“凭竞争力和服务效率、服务水平抢市场”。
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标志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诞生;1987年,招商银行正式成立,是我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后,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等成立。
三十多年的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渐渐“一枝独秀”。“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始终将服务客户、服务实体作为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根本立足点,不断探索差异化服务实体经济模式。同时,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各家银行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品牌特色和竞争优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基本上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业务。”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比如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出色,中信银行的公司业务比较强,民生银行在小微企业服务方面贷款比重最大,兴业银行在同业业务和投行、理财、资管业务上领先。
事实上,长江商报记者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获悉,在打造特色银行之外,“转型”已成为各股份行战略定位的关键核心。
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在30周年纪念会上表示,招商银行的“二次转型”,即将进入“下半场”。招行增长的新动能,下一步来自金融科技,通过科技推动整体业务,特别是零售业务的投入产出曲线发生变化。招商银行的“一次转型”始于2004年,被普遍认为是建立零售业务优势的战略转型。2010年,招行开始实施“二次转型”,加快向内涵集约发展模式转变,确立了提高资本效率、贷款风险定价、费用效率、价值客户和风控水平五大目标。逐渐形成“一体两翼、轻型银行”战略目标。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谈到新的五年规划思路时称,将围绕“轻资本、高效率”的转型目标加快结算型、投资型和交易型“三型银行”的建设。
中信银行则在推进零售业务转型、持续加强零售核心竞争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创新,积极推进零售战略“二次转型”。
金融科技时代
建立虚拟交易平台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郑兰祥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夹缝求生”的股份行在成立之初,就按照市场经济的体系和现代商业银行模式来运营,又有较强的资本实力在快速增长契机下发展自身,在应对金融业新变革和加快战略转型方面,起着引领银行业创新的示范作用。
但是,在发展战略、市场定位、业务结构和产品服务方面,多位金融行业专家认为,股份制银行同质化倾向仍然明显,竞争“白热化”状态愈演愈烈。
“观察半年报中各银行提出的发展方向,有颇多的相同之处。互联网金融、打造交易银行、零售银行、轻型银行、发展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成了各家银行发展战略竞相角逐的重点领域。”金融专家曹国岭教授提出。“在客户定位上,随着金融脱媒现象的加剧,大多数银行都出现了客户下沉的现象,加大力度发展中小及小微企业客户。在业务结构、产品和服务上,特别容易被模仿。”
多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对长江商报证实,从业务经理的客户和业绩情况来看,近两年来明显发现增量难做,市场开发难度加大,新增业务数量缩窄。
基于此,郑兰祥指出股份制银行一方面需要强调差异化定位、打造独特特色对客户进行深度服务;另一方面在创新性上,要契合当今金融科技的浪潮,建立互联网虚拟交易服务平台,替代此前的物理网点扩张。
“总体上讲,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仍须在配合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信息数据技术、提升组织架构、优化业务结构、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着重进行改革创新。”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二次转型》一文中指出。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