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间,清华大学教授付林把一项对节能减排意义重大的技术--大幅提高发电厂废热的回收量,将其转变为北方供暖的热能,从而减少煤的消耗,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然而,与他擅长的科研创新平行的另一轨道上,经费使用、产权处理的不当却埋下了一颗颗地雷,最终使他身陷囹圄。
6月23日,是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候选项目“全热回收的天然气高效清洁供热技术及应用”正式答辩的日子。作为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五大奖项之一,近几年每年只有1-2项重大发明能通过该奖项的一等奖评选。2016年度一等奖空缺。
但这项科研成果的第一完成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付林却无法参与答辩。2016年3月16日,付林被北京海淀区检察院以涉嫌职务犯罪为由带走调查,至今已在看守所羁押一年半。
2013年国家科技大会上获奖的付林
实验样机的付林
案件回放
付林到底犯了什么事
北京市检察院接到举报信 付林涉嫌巨额贪污
2016年3月17日 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对付林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2016年4月1日 付林被正式批捕
2017年5月19日 海淀检察院正式起诉付林,一项罪名是贪污造成科研经费损失220余万元,另一项罪名是挪用公款439万元
律师说法
对付林案要不要起诉,检察机关内部曾争议很大,最后还是决定给诉了。最初的起诉意见书指控付林贪污上亿,但最终的起诉书指控付林贪污220万、挪用公款439万。
付林案经历两次退侦、延期侦查--检察院对付林做了非常详细的调查,包括他带的本科生都被约谈,并没有查出其他什么问题。
--前任辩护律师
学者观点
这几年国家出台了大量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但在一些关键的细节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以及制度安排。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
很多人都以为把专利或者想法卖掉就完成了科研成果转化,但现实从专利到产品还有很长的路,很少有企业冒风险买单。如果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只能自己组织资源做开发,组织资源就少不了要开公司,而开公司就有一堆麻烦事--付林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入了商业江湖中。
--江亿院士
付林的能源所这类机构在高校很常见,主要是便于老师们承接项目,以及提供平台留住高水平科研人才。但能源所“全民所有制”的性质,为付林后面被指控“挪用公款”打下伏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朱颖心教授
他山之石
美国大学如何规避这类风险?
美国大学里面有一种中介组织叫专利转换办公室,从业者既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商人,而是帮助科学家申请专利和推动专利商业化的专家。专利带来的商业利益,1/3归专利转换办公室,他们的工作很高效,整个技术转换的格局就不一样了。这类中介组织可以帮助教授们在科研成果转化时避开直接面对市场的很多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
长江商报 综合报道
相关链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