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蹭热点玩套路 揭开“伪创新”背后的共享外衣

蹭热点玩套路 揭开“伪创新”背后的共享外衣

2017-11-29 17:58:46 来源:长江商报网综合

如果说之前酷奇单车退押金事件只是导火线,近期国内其他共享单车运营商小蓝车晓鸣单车的相继出事犹如多米诺牌效应一样,再度引爆舆论热点。

事实上,在共享经济的大潮下,涉及衣食住行的每一个行业都渴望搭上共享经济这列高速运行的列车。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仿佛一切都可以共享。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睡眠舱、共享马扎……一批批的带着“共享”名头的模式和产品在国内各地纷纷亮相。大小企业一拥而上,这些“共享”产品和服务,有的的确方便了群众,有的则不太受人青睐,质疑声此起彼伏,人们不禁想问,这究竟是真正在盘活资源的创新,还是有关公司把“共享”当成营销噱头的伪创新?


“伪共享”正在侵蚀我们的生活

共享书店,共享婴儿车,共享宝马……这两年,借着“共享经济”的风头,越来越多共享模式产品走进城市生活。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接近4万亿元,增长率为76.4%。共享经济项目从单车、充电宝、雨伞,到睡眠舱、汽车、洗衣机、手机、服装、马扎等,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2017年6月13日,悟空单车打响共享单车倒闭第一枪。6月21日,3Vbike发布公告称,由于大量单车被盗,3Vbike共享单车从2017年6月21日起停运。8月初,町町单车宣告死亡,这距悟空单车倒闭不到两个月时间。10月11日,来自杭州的共享充电宝公司“乐电”宣布停止运营。据知情人士报道称,乐电、小宝充电、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河马充电等7家企业也均已走到项目清算阶段。

2017年6月15日,3万把彩虹一样的“e伞”惊现东莞街头,结果仅一个星期,东莞3万把共享雨伞就全军覆没。

2017年7月,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的“共享睡眠舱”,被警方认定为无须登记身份信息即可使用,易被违法犯罪人员利用藏身落脚,且空间狭小存在消防隐患,很快被要求拆除并偃旗息鼓。

同年8月,共享马扎出现在北京某公交站点旁,无需押金、无需注册,只需要扫码就可以使用。这项不计成本的“公益服务”,很快就丢了一半。

10月25日,共享汽车平台EZZY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终止平台服务,并正在积极处理后续事宜,成立清算组,开展清算及清偿工作。

大数据的发展给“共享”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土壤,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然而,在资本逐利下,一些“共享项目”虚火高烧,其中不乏一些滥竽充数的“伪共享”出现,只学了点皮毛、刷了层绿漆,就给自己披上了“共享”的外衣。既让“共享”庸俗化,更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新瓶装旧酒,只有新故事没有新产品

“共享”一词的滥用,揭示了如今创业圈只有新故事,没有新产品的乱象。这种蹭概念卖旧货的小聪明,真的是中国实业前进所需要的创新吗?

对于“伪共享”,市场并不买账。它们并没有从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出发,解决消费痛点,自然也得不到市场的响应。一阵喧嚣后,倒闭的倒闭,消失的消失,留下一地鸡毛。

“伪共享”之所以没市场,就在于它们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并未真正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来解决由来已久的生产与生活痛点,而只是营造“繁荣假象”,制造“虚假需求”,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成了“非共享、不经济”。资金崩盘是这些共享企业共同的致命点。在最初的光鲜过后,头部公司获得曝光和大笔融资,比拼激烈,随着一二线重要城市市场逐渐饱和,留给体量较小企业的机会已经很少了。而大部分企业因为无法适应快速变换的市场风向,顺应趋势盲目铺设,最终导致转化率下降,而不理想的数据又进一步影响随后的融资,致使资金断裂,最终不得不黯然离场。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博士盘和林认为,共享经济更适用于购买成本高,但是使用频率高的产品和服务。对于这些打着共享名号的“伪共享”,难以称之为创新。

盘和林说:“一些共享经济只是借用一个概念,并不是实质上的创新。基于创新应该是两点,一个是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一个是边际成本的递减。如果不能实现,就谈不上创新,更多是概念性的东西。”


【观点】

“共享”不能成为创业项目“快速通行证”

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共享经济遍地开花,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活力和机遇;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要给新鲜事物以充分的成长空间。

正如共享单车行业,一大批跟风者一拥而起,又相继倒下。一方面,用户拿不回押金,供货商、投资人利益受损,还可能会造成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大量废弃的单车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甚至,一家企业的失信会给整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

这几年,借由新技术、新模式,创业领域有了不少创新项目,这是好事。但在一些领域,“共享经济”或“新经济”的概念,也被异化成一件便于攫利的外衣。对于具体的项目,需要在深度思考商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做出客观评估,这对政府部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共享”不该也不能成为一些创业项目的“快速通行证”,对于那些试图用共享躲避监管的创业者,监管部门还是需要及时出手将其拉回底线之内。对于新事物的出现,政府部门需要在其产生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做出正确的应对、引导。监管者需要提升一种甄别能力,看哪些是真正的新业态、新方向,哪些不过是披了一件马甲。



(新华网、人民日报、央广、解放日报、证券时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