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今后还要不要‘打新’可转债?”前段时间,可转债这个词突然火了起来。一批可转债短期内将密集发行,由于存在类似“打新股”的低风险收益,很多股票投资者开始参与其中,也有了第一次与债券的亲密接触。近期,开始出现可转债上市首日即跌破面值的情况,让这股热情又有所降温。尽管如此,可转债依然是2017年资本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个亮点。
作为兼具股性和债性的金融产品,可转债触及了投融资双方的共振点。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政策面鼓励通过可转债等来融资,而可转债的融资成本低、不稀释股权,还有转为股权的灵活性,也是其吸引上市公司的原因。对于投资者来说,“打新”可转债,有可能获得上市后的低风险收益,长期持有可转债能分享股价上涨的成果,如果股票往下,债券可以要求到期兑付,本钱和利息都有“保底”。
这对直接融资该如何发展有所启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未来金融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向,也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发力点。然而,一提到直接融资,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股票,尤其是在交易所发股票。尽管这些年直接融资的市场规模、市场品种、机制创新等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总的格局上,还是“股市强、债市弱”、股票的“公开市场强、其他市场弱”。事实上,股票只是直接融资的一个渠道,要让直接融资比重再上台阶,仅靠公开股票市场“一肩扛”不现实,还需要综合考虑融资者和投资者的诉求,开辟更多受市场欢迎的渠道。
当然,在拓展一个新融资渠道时,要特别注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让市场更理性、投资热情更持久。仍以可转债为例,近期上市的新债开盘价已慢慢走低,甚至出现“破发”现象,说明依靠“打新”套利收益来吸引投资者并非长久之计。而且,虽说可转债风险不大,但也只是相对于股票而言。短时间里,大量新投资者蜂拥而入,其中难免有人对可转债的风险缺乏充分认识,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避免盲目进入,就显得较为迫切。此外,一些公司大股东大量减持手中的可转债,在短期内巨额套利,已引发市场不满,对这些苗头性问题,在监管上也应保持密切关注。(人民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