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净利润从2011年19.07亿元下滑至2016年9.82亿元,近乎腰斩
□本报记者 张璐
提前卸任张裕董事长的孙利强,留给新任者周洪江的似乎并非一场“活棋”。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000869.SZ)净利润已从2011年的19.07亿元下滑至2016年的9.82亿元,近乎腰斩。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04%。
但这些并未阻拦张裕国际并购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张裕近四年的酒庄收购高达1.85亿元人民币。
换帅加收购能否帮张裕走出困局?昨日,长江商报记者多次拨打张裕总部电话,但一直处于占线状态。随后,记者发去采访函也未得到回复。
净利润连续六年呈下滑趋势
近30年里,张裕从亏损400多万元,发展到2011年的净利润19.07亿元,坐稳行业龙头地位。
2012年,张裕业绩出现拐点,当年营业收入仅56.2亿元,同比降6.77%;净利润16.95亿元,同比降11.1%。6年内,张裕的利润由鼎盛期的19.07亿元,已经滑落至2016年的9.82亿元,遭到腰斩。
昨日,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红酒品牌能够保持轻微的盈利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国产葡萄酒的窘境与国内消费的整个大环境有关。”
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初步统计为17.2亿升,较2015年增长6.9%,增幅位居全球之首。然而,国产红酒市场份额却在不断萎缩。“未来国外红酒的产品会进一步增多,加大国内红酒市场的竞争压力,但是国外的进口红酒也充斥着大量的质次价高的品牌,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外资红酒的崇拜逐步理性,张裕等国产红酒未来还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期,这个期间张裕应该以丰富品牌内涵,发展品牌故事为主。”路胜贞说道。
为国际化之路选“合适”掌舵者
张裕或是看中进口葡萄酒的现状,选择了“合适”的掌舵者,以及加码了资本投入。
12月11日,张裕公告称,孙利强卸任董事长一职。但有意思的是,公开资料显示,孙利强的任期终止时间为2019年5月27日,属于提前退休。
孙利强的接任者周洪江,2001年12月28日起任张裕上市公司总经理,2002年5月20日起任公司董事、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资料显示,周洪江曾到美、德、法等国学习葡萄酒的酿造及营销知识,对世界葡萄酒业的发展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他还制定了“引进竞争,共同培育市场”的策略,先后与法国卡斯特、法拉宾、意大利意迩瓦公司等国际公司开展了广泛的投资与合作。周洪江的国际色彩,无疑使张裕国际化之路更加坚定。
海外收购前景不明
就在孙利强卸任的同时,11日晚间,张裕公告称,拟以1.03亿元价格现金收购11个交易对方所持有的Kilikanoon Estate Pty Ltd(克利克奴酒庄)80%股权。
张裕方面表示,克利克奴酒庄位于澳大利亚著名的葡萄酒产区-克莱尔山谷,当地及周边葡萄原料,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均供应充足,其本身产品质量优良,与中国主流葡萄酒消费者的需求较为吻合,而中国市场是其薄弱环节。公司收购后,将其产品纳入张裕的渠道在中国市场销售,有利于较快形成销售规模。
从2013年到2015年,张裕先后收购了法国的多个酒庄,2015年9月,张裕控股西班牙爱欧集团;2017年5月,张裕同与LAMBO SpA共同出资4803万美元,设立智利魔狮葡萄酒简式股份公司。据不完全统计,张裕近四年的酒庄收购高达1.85亿元人民币。
不过,有业内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在国产葡萄酒市场承压的背景下,张裕近年多次收购海外酒庄以谋生存突破口,但目前看来,其海外业务还未成为辅助公司业绩的有力引擎。
张裕方面还表示,本次收购克利克奴酒庄价格相对合理,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投资收益。据测算,若不考虑其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获得的收益,公司要收回投资本金,约需 15 年;若一并考虑其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获得的收益,公司要收回投资本金,约需 6—7 年。
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张裕此次收购存在一定风险。实际控制人变更后,克利克奴公司原有业务能否顺利衔接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且该公司未来增长潜力主要来自于中国市场,而中国市场中的国外葡萄酒品牌众多,竞争非常激烈,克利克奴酒庄在中国市场尚未形成品牌优势,前期市场投入较大,要在竞争中胜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