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要让一个以煤炭为主的国家彻底扭转能源结构,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作为我国能源大头的煤,不能简单一弃了之,一方面,要打造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与利用系统,努力实现煤基能源的绿色低碳化和高效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权衡取舍,精心配套各种形式的能源供应方式,寻求系统性、多元化的综合方案,缓解大气污染,保障能源稳定供应。
来自环保部的数据显示,一吨散煤直接燃烧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等量电煤的十倍以上,尤其是在室内环境下,由于无法与大气进行交换,会对居住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更大伤害。
因此,对散煤进行治理毋庸置疑,要继续坚持做下去,但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包含从工程改造、价格补贴到群众安置等大量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需要在推进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区域整体规划、多方统筹协调和地方积极作为。
一直以来,我国资源禀赋是“富煤缺油少气”,虽然近几年来出现了页岩气、煤制气等新增能源,但事实是,页岩气面临着开发难度大、比常规天然气成本高等诸多挑战。煤制气也有着类似困境,多个项目被叫停。与巨大的需求相比,短期内中国天然气自产能力还不足,需要大量依靠进口,且成本不低。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我国2016年对外依存度已达到34%,预计后续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攀升。因此,以煤为主的中国能源结构还将长期保持。有机构测算,2010年至2050年,煤仍是主力能源。
面对这种特殊的能源禀赋,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系统整合和战略规划。一些地热、风能、太阳能等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开发相关供暖形式,与天然气等其它能源形成多能互补利用。同时,煤炭的清洁利用也是一种路径。比如,大城市有条件实行集中供暖,不一定非得使用天然气,可以用更加高效先进的环保措施,实现燃煤污染超低排放甚至近零排放。目前很多大型燃煤电厂都可以做到“燃煤像燃用天然气一样清洁”。如此一来,可以缓解天然气供需失衡,腾出空间将更多的资源用于集中供暖难度大的农村地区进行散煤替代。
总之,煤的清洁利用是必须跨越的关口。这需要技术进步的支撑和政策上的扶持,但更需要对我国能源结构的清醒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统筹考虑能源供应与污染治理的关系。(经济参考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