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2017年初以来的金融强监管和货币紧平衡对企业融资影响正逐步扩大,金融危机以来企业债券净融资首次为负,在银行贷款以及表外融资继续收紧的情况下,未来发债企业资金缺口可能愈发难以弥补。同时在债券违约增多的环境下,投资者对风险溢价要求提高,带动债券利率抬升,导致实体融资成本上涨,“借新还旧”梦碎有声,部分行业内部将加速出清。
谈债券违约带来的益处,主要有二。一是对于当前内外部信用评级工作的促进。过往国内企业违约样本太少,除垃圾债外,不同评级之间差异并不大。外部评级体系实际上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内部信用风险评估形同虚设,或者干脆“裸奔”,看名字下单。实质性违约的出现已经使得这一局面发生质变。二是在操作层面,债券违约改变了投资者对尾部风险巨大的“加杠杆、加久期、降资质”单一套利模式的依赖。过往那种对低评级、长久期债券的风险认识的缺乏,在前所未有的“雷”声阵阵中,已经撞了南墙。
债券违约打破了市场的刚性兑付信仰,但是弊端也值得警惕,原因有三。一是总的来看,当前债券违约并非有序,更没有经过系统压力测试。固收市场多个子领域主体“爆雷”,使得局部性风险和金融安全隐患增加,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无序释放的蝴蝶效应,有可能在一些不可预知的外部因素助力下,引发系统性风险。
二是对整个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债券市场回购交易常见且总量巨大,但在违约事件冲击下,债券作为质押品进行再融资的能力将大幅下降。加上2017年以来各机构大幅降杠杆,债券抛压加大,导致市场内部流动性受到影响。同时违约引发的债券抛压使得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导致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敏感度明显增强。一旦金融机构间融资出现困难,信用风险将从企业层面扩散至金融机构层面。
三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债券违约可能会导致相关金融产品面临集中赎回的风险,而不少金融产品相互嵌套、关联程度较高,个别产品赎回很可能快速向更大范围扩散,整个资本市场风险或会上升。
对比利弊,不难发现,违约制约着债市的长远发展,甚至影响金融安全。更为要紧的是,当前市场对“踩雷”后的投资者保护程度不足,对违约债券的风险处置机制尚未健全,违约处置效率不能令人心安。
违约事件并不可怕,也并非一定不能接受,但前提必须是建立在与投资者的风险识别与承受能力匹配、债务人的信息披露准确及时,以及被违约债权人最终要得到合法公正的赔偿等一系列符合现代经济社会法律法规,诚实信用等公序良俗的基础之上。
(每日经济新闻)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