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最近,“直播答题”突然火遍了大江南北。“芝士超人”“冲顶大会”“百万英雄”……这些移动互联网版的“幸运52”和“诗词大会”,形式几乎一模一样:在线答题闯关,答对者平分巨额奖金。据不完全统计,直播问答在2018年投放的奖金已超过亿元,单场奖金也从3万元到5万元一路攀升到200万元甚至400万元。
对于互联网产业来说,流量直接意味着真金白银,手握海量用户,直播答题也就有可能成为广告营销投放的新平台。更何况,当广告主参与答题,用户在答题时精神高度集中,因此其获得的关注度也远远高于其他投放方式,目前已开始有赞助商进入这一领域,并直接将自己的品牌内容植入了答题活动。
尽管一切“看起来很美”,但直播答题的生命力却不能仅仅依靠“撒钱”来维持。靠补贴、靠价格战吸引用户,是互联网企业在发展初期打开市场的惯用手段,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从目前来看,直播答题平台们缺乏自己的特色,形式极其雷同,本质上就是一种同质化竞争。电商、团购、互联网出行、移动支付……一个个细分市场已经充分证明,烧钱大战不能带来黏性,如果没有富有竞争力的产品,拿不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用户就只会跟着“红包”走,这家烧完了钱,用户就会头也不回地冲到下一家。
另一方面,直播答题应用正在野蛮生长,需要完善的游戏规则加以规范。从目前来看,针对直播答题的语音搜索应用和外挂软件都已出现,同时对直播答题平台获奖人数造假的质疑也不绝于耳。直播答题能否在技术上保证参与者的公平?如何在自说自话之外自证清白?直播答题借鉴了传统电视媒体上的答题节目,也要学习其规范的管理方式,引入相应的公证机制,并且能够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变化,不能让产业最后成为“谁小抄打得更好”的比拼。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也要对这一新兴模式加以关注,避免行业失控,守住相应的法治底线。(经济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