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记者 陈妮希
民航局发布的《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PED)使用评估指南》犹如一声春雷,引发了各大航企“空中开机”竞速。
继东航、海航、南航等多家航空公司陆续宣布为空中使用手机“解禁”之后,近日有报道称,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也于1月21日零时起,在国航实际承运航班上允许使用部分便携式电子设备。至此,国内13家航空公司公布了“空中开机”时间。
风口之下,我国民用航空争相抢食,将其作为转型升级的抓手之一。上周,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李晓津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飞机上能使用WI-FI更加有利于民航经济发展,只是这个盈利模式还尚待完善。”
开放条件基本成熟,众航空公司蜂拥布局
“没想到坐飞机也能上网,还真是没想到。”1月18日,作为第一批体验的乘客,张玮(化名)一再向记者感叹“意想不到”,民航也可以搭上移动互联网。
就在两天前,民航局发布《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PED)使用评估指南》,认为开放机上PED使用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第二天,海南航空、东方航空便抢食这块有人蛋糕,开通了“WI-FI航班”。间隔不到一天,不甘掉队的南方航空、厦门航空、山东航空、春秋航空、祥鹏航空等也相继宣布马上就可以允许乘客在飞机上玩手机等电子设备了。
据统计,现在全球已经有近30家航空公司提供了飞机上的无线互联网接入服务,而随着东航等民航代表近日纷纷获得了空中Wi-Fi连网的资质后,我国也终于迎来了在该领域的发展高峰期。
在尝鲜的同时,亦有乘客感慨美中不足:连不上网络、连上但无法看视频成为乘客机上WI-FI使用体验的“槽点”。
这让民航公司“作难”了,解禁手机让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多了一个市场维度。但是有WI-FI和没有WI-FI,乃至WI-FI的速度快慢,势必将成为乘客选择航班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催生约1300亿美元新市场
事实上,全球机上WI-FI的覆盖率也并不高。据公开资料估算,机上WI-FI仅能覆盖全球航班中30%-40%的航程。中国民航为啥突然集中爆发解禁了?
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李晓津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的考量。中国民航是在国际机上WI-FI使用五六年未出现过安全问题的情况下,才做出的尝试。另一方面,民航竞争也很激烈,需要更好的服务去拉开与高铁的区别。也需要更与时俱进的技术去和国际航班竞争。”
2017年,中国航空客运量达4.88亿,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航空市场。这种市场地位,决定了无论是在航空服务还是航空管理上,都理当代表世界先进水平。政策“松绑”之后,各家航空公司乘着东风,将其作为战略转型或者战略升级的抓手。
“未来的核心竞争在技术和服务方面。机上WI-FI是个有前景的方向,但是盈利模式还需要探索和完善。” 李晓津介绍,目前来看机上WI-FI带来了三种应用方向,衍生出一个新型的市场。
“一个是作为交流使用飞机上,在飞机上可以让人和人之间进行联系。另一种,开辟购物新市场,以后在飞机上就可以购买东西,或许还可以做到极致,联系更多的商家,让顾客下飞机就可以提取货物。此外,飞机上看电视和听音乐之类的项目也可以衍生出一个飞机上的泛娱乐市场。为更多的服务商带来发展空间。” 李晓津进一步解释:“这时候,机上WI-FI的盈利模式也明朗起来,一种是机遇WI-FI上网收费,这样的模式在国外已经成熟。另一种则是收取运营费,无论是视频商,还是店铺卖家都是航空公司服务的对象,而航空公司自己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广告费。”
有机构预测,2020年拥有WI-FI服务的飞机将覆盖全球,将催生约1300亿美元的新市场,惠及航空公司、硬件设备供应商、内容提供商、零售商、酒店出行服务商以及广告商。
不过,民航业内专家林智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考虑这个钱向谁收,从哪儿来,从旅客来,按小时、次数还是用积分收取。或者是向前端、广告商、商城来收取费用,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模式。”航空公司首先要考虑的是作为一项基础服务,还是作为一项以利润为考核的增值服务项目。
曾经,航空杂志就是被互联网铺天盖地遮蔽的世界中,找到了商机,获取广告收益。利用乘客不能上网的几个小时时间,航空杂志成功实现了每年上亿元的盈利。如今,机上WI-FI被看作新的盈利增长点,无疑让航空公司的发展步入更加稳步的轨迹,让产业更具爆发的潜力。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