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湖北37331名河湖长全部进岗履职确保碧水长流
□本报记者 徐靓丽
3月22日,第二十六届“世界水日”和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将如期而至。就在不久前,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表示,全国有25个省份已经在2017年年底建立了河长制,还有6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在今年6月底以前全面建立河长制。水利部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统筹推进河长制和湖长制,确保在今年6月底之前全面建立河长制,在今年年底之前全面建立湖长制,让河湖焕发新的生机,更好地造福于中华民族。
全国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
陈雷介绍,全国有25个省份已经在2017年年底建立了河长制,还有6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在今年6月底以前全面建立河长制。全国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已明确32万名,其中省级河长336名,有55名省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兼任总河长。各级河长带头巡河履责,开展专项行动,整治突出问题,健全管理机制,应该说河长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很多河流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好”到“管得好”,实现了重大转变。全社会关爱河湖、保护河湖的局面基本形成,河湖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湖泊方面,陈雷介绍,全国水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一共有2865个湖泊,总面积7.8万平方公里,淡水资源量约占全国水资源量的8.5%。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180个湖泊建立了湖长制。与河流相比,湖泊水域较为封闭,水体流动相对缓慢,水体交换更新周期长,自我修复能力弱,生态平衡易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容易发生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存在内源污染风险,遭受污染后治理修复难,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大,必须预防为先、保护为本,落实更加严格的管理保护措施。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围垦湖泊、侵占水域、超标排污、违法养殖、非法采砂,造成湖泊面积萎缩、水域空间减少、水系连通不畅、水环境状况恶化、生物栖息地破坏,湖泊功能严重退化。湖泊一般有多条河流汇入,河湖关系复杂,湖泊管理保护需要与入湖河流通盘考虑、协调推进。不同湖泊差异明显,必须因地制宜、因湖施策,统筹做好湖泊管理保护工作。
今年水利部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统筹推进河长制和湖长制,确保在今年6月底之前全面建立河长制,在今年年底之前全面建立湖长制,让河湖焕发新的生机。
湖北37331名河湖长全部进岗履职
3月7日,长江商报记者从湖北省河湖长制办公室获悉,2017年11月底,全省各地河湖长制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均达到优秀等次,省市县乡村五级37331名河长、湖长已全部进岗履职,湖北省已在全国率先建立河湖长制。
据介绍,中央部署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17年1月,湖北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针对“千湖之省”省情水情,在全国率先统筹“河长制+湖长制”,实行“河湖长制”。为确保河湖长制全面建立和落到实处,湖北编制河湖名录,基本编制完成县级以上河湖“一河(湖)一策”,树立河湖长公示牌19853块,公布河湖长名单、治理管护目标及监督举报方式;出台河湖长会议、工作督察、考核问责、联席会议、河湖巡查、举报处理等工作制度,建立以联席会议、“各级河湖长制办公室+各级分河湖长制办公室”、“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河湖警长+联系部门”为主体的联动协作机制;市县均挂牌成立由编制部门批复的河湖长制办公室和专门工作机构,落实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督人员25000余人;举办河湖长制工作培训班1300余场次,培训60000余人次。
湖北省河湖涉水违章建筑、禁养区内畜禽养殖、污水管网直排河湖等一批过去想解决而未解决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河湖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湖北省河湖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2018年湖北省将着眼于推进河湖长制提档升级“见成效”,争取《湖北省河湖长制工作条例》早日立法,制定《全面推行河湖长制2018-2020年实施方案》,建成河湖长制信息化系统,拓展社会公众参与河湖生态共管共建共享途径,促进碧水保卫战常态化制度化,在长江大保护战略中积极作为,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让“千湖之省”碧水长流。
保护长江“千湖之省”碧水长流
据湖北省环保厅消息,今年湖北将继续坚持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快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2018年,湖北省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工作方面的重点工作有两个。一是面对长江沿线重化工布局比较密集,环境风险较高的情况,大力开展沿江化工企业整治行动,推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重化工企业关闭、整合、升级、搬迁。二是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全面完成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问题清理整治。
湖北省环保厅厅长吕文艳表示,2017年湖北省整治了市州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62个问题,今年则要延伸到县一级,存在的突出问题年底前要全面整治完成。除此之外,湖北今年还将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促节水“五水共治”;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行动;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宜林荒山全绿化、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等重大生态工程。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