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汽车行业维系24年的“股比限制”5年内全部取消

汽车行业维系24年的“股比限制”5年内全部取消

2018-04-25 15:32:4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记者 黄聪

扩大我国制造业开放,汽车行业无疑是“先行者”。

4月25日,国新办举行2018年一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陈因表示,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是双赢之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们将在制造业已经基本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汽车、船舶、飞机等行业的开放要求,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消息称,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4月25日,长期从事汽车研究的业内人士肖越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只有进一步加强汽车行业的开放,让部分国内车企真正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不过,尽管取消了外资股比限制,但短时间内外资企业想‘另起炉灶’还不太可能。”

整车领域成限制外资的“最后堡垒”

50:50的股比从何而来,又为何被诟病?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国内车企的发展史,资料显示,这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后,“用市场换技术”的理念说起。

1985年成立的上海大众(2015年底更名为上汽大众),是国内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建立之初,中德双方的股权比例为50:50,然而德方曾主动放弃销售权。时任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的哈恩博曾表示,在大众看来,股比再高,没有中方的支持,企业也无法生存。

大约10年后,50:50的股比成为1994年版《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要求,这一固定比例至今已维系了24年。

2001年,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也曾承诺“修正汽车产业政策”,“保证对汽车生产者适用的、限制其生产汽车的类别、类型或车型的所有措施,在加入后两年内逐步取消”。

同时,在关乎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制造方面,中国入世时承诺“自加入时起,取消合资企业外资股比不得超过50%的限制”。但由于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属于“幼稚工业”,需要为中国企业提供保护条件,所以合资股比限制没有被取消。

2004年,我国推出的汽车产业政策描绘的前景期限是到2010年左右,这一政策中延续了整车50:50的合资合作底线要求。如今汽车产业链上的零部件、销售、物流、汽车金融等环节,已对外资全面开放。整车领域的外方投资比例不得超越50%,已成为我国在外来投资方面设限的“最后堡垒”。

销量排行前10位,6席被合资车企占据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股比50:50“底线放开”之议至少从2010年开始就已出现。

当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整车企业中外合资股比50%底线放开对市场化竞争有利。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多位负责人也在不同的场合提及“股比是否放开”等问题。

据2018年3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国内车企销量排行10强中,有6个席位被合资车企占据。其中,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汽通用更是占据了前三位。

此前,武汉一家车企相关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坦言,目前国内大型车企的自主板块相对合资板块来说,无论是销量还是技术上,都显得很渺小,“在暂时找不到和国外车企抗衡的前提下,他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该负责人还表示,像目前的印度汽车市场,美系、日系、韩系等车企大行其道,纷纷设立了独资或控股企业,“如果汽车的命脉掌握在他国手中,一旦这些企业撤资,后果不堪设想”。

一汽集团曾表示,放开外资股比限制将进一步挤压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空间,对自主品牌发展产生致命打击。东风集团则表示,放开股比后合资工厂将变成代工厂,利润将进一步降低。东风集团原则上不同意放开股比,如果放开也要延缓时间,要有梯次地逐步放开。

5年过渡给国内车企提供“缓冲期”

4月25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陈因的表态,无疑表达放宽汽车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的“中国态度”。

德国著名汽车经济专家、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杜登霍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举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国车企进入中国市场,从长远看还将提高中国车企的国际竞争力。

“经过20多年与国外车企的合作,国内车企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当前欣欣向荣的吉利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等。”4月25日,汽车观察员肖红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特别是近年来自主品牌销量不断上升,为取消“股比限制”提供了可行空间,“我们也发现,5年过渡期也给国内车企提供了一个‘缓冲期’。”

长期从事汽车研究的业内人士肖越向记者表示,只有进一步加强汽车行业的开放,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从而倒逼企业发展创新,让部分国内车企真正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肖越还表示,当前全球大型车企基本已在国内设立合资公司,尽管取消了外资股比限制,但短时间内这些企业想“另起炉灶”还不太可能,“如果一些车企仅满足于合资带来的巨大利润,不思进取的话,将会最先被淘汰。”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