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新兴行业补贴不是财政的“无限责任”

新兴行业补贴不是财政的“无限责任”

2018-06-07 07:06:1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上周末,一则光伏行业财政补贴大幅退坡的消息激起阵阵涟漪。周一开盘后,A股和港股的多家光伏相关上市公司股价重挫。截至收盘,作为光伏上游产业的多晶硅领跌A股概念板块,包括隆基股份在内的多家公司股价跌停。

作为新兴行业,光伏承载了人们对发展“清洁能源”的美好愿景,各国政府对光伏行业的补贴也由来已久。10多年前,正是政府的大力补贴,在短时间内催生出无锡尚德、江西赛维为代表的光伏双星,尚德掌门人施正荣甚至一度成为内地首富,风头一时无俩。然而成败萧何,当国外补贴大幅退坡后,粗放发展的行业裸泳者们便纷纷现形,光伏双星也相继陨落,令人叹息。

相对而言,国内的财政补贴问题不少。一开始,往往是大水漫灌,基于名目繁多的财政补贴,已经诞生出各种专事“骗补”的服务,形成产业化运营,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但新兴行业发展仅仅依靠补贴输血并不现实,纵观各国的光伏补贴政策,也都有逐步缩减和退出的节奏。在制定财政补贴政策时,应该及时给予行业清晰的预期——既然补贴像天使投资,也就允许有失败的可能,不能承担无限期限、不限金额的输血职能。如何自我造血,实现“从1到10”的跨越,并不是财政应该考虑的问题范畴。

(证券时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