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张衡)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以下简称“监测报告”),作为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报告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和学校教育教学等状况进行了客观呈现,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提出建议。
重智轻体美现象仍然存在
报告重点关注了六个监测学科领域的课程开设、条件保障、教师配备、学科教学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监测发现,语文、数学周课时数偏多,体育、艺术周课时数偏少,如四年级语文周课时数多于6节的学校占比为72%,数学周课时数多于5节的学校占比为67.2%,体育周课时数少于3节的学校占比为44.3%,艺术周课时数少于3节的学校占比为12.9%。
此外,科学课中,学生参与动手实验、实践调查的机会较少,如八年级学生在本学期物理课上做过3次及以上动手实验的比例为38.7%,从来没有做过动手实验的比例为23.8%;生物课上做过3次及以上动手实验的比例为19.3%,从来没有做过动手实验的比例为47.1%。
报告中提到,只有68.4%的四年级和68.6%的八年级学生做家务劳动,只有53.1%的四年级和38.2%的八年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和班级劳动。
在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德育主任王莎看来,之前的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王莎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往往被弱化,孩子们参与劳动的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甚至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区分校内外负担避免“一刀切”
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参加数学和语文校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43.8%、37.4%,八年级学生参加数学和语文校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23.4%、17.1%。三成以上学生感到很有学习压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显著。”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但也必须看到,当前义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人民对优质教育更加迫切的需求。
解决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需要从教学评价、课程开设、教师培训等方面综合入手。将学生的创新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纳入学校评估和教师考核,学校要开足开好综合实践课程,增加自然体验、社会参观、制作与生产等实践活动。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监测报告建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需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角度出发,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减少语文、数学等学科课时超标现象。明确区分学生的校内负担和校外负担,并根据不同课业负担来源及学生实际负担情况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避免“一刀切”的减负措施。整顿“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培训行为,严格查处违规违法的培训机构,降低校外学业类辅导班给学生带来的过重课业负担。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