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期刊数增长超10倍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期刊数增长超10倍

2018-09-17 07:18:2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2017年期刊出版利润总额27.4亿元同比增长6.6%

□本报记者 张衡

历时3天的2018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日前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落下帷幕。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刊及出版单位共展出期刊9000多种,吸引了期刊界同仁和广大市民观展。举办大型活动20多个,各类专业活动近200场次。刊博会3天共迎来专业观众和读者超过10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约4万人次。达成合作意向300多个。图书、期刊等现场零售区3天销售实洋为240多万。

1978年,全国期刊930种,印数7.6亿册。2017年,全国期刊10130种,印数24.9亿册。过去的40年,我国有效地解决了期刊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问题。在期刊界人士看来,目前期刊业“小散弱”等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问题严重。当前和今后如何推动中国期刊实现从多到优、从优到强,成为了刊博会期间期刊界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

现状:超九成期刊数字网络出版

1978年,全国期刊930种,印数7.6亿册。2017年,全国期刊10130种,印数24.9亿册。改革开发40年来,期刊业迅速发展,不仅期刊品种丰富、门类齐全、结构优化,还形成了以百种社科期刊、百种科技期刊为代表的品牌期刊。

如今,中国出版业转型融合逐步加快,图书、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已全面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阅读、书籍杂志、新闻客户端等全媒体传播形态基本形成。在传统期刊发展遇到“瓶颈”,中国期刊业正借助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9月15日,在刊博会湖北馆一展位前长江商报记者看到,除了传统纸质期刊,有声阅读、视频、微刊颇受读者关注。由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公司打造的“现代纸书”,则可帮助编辑突破纸质出版物的媒介限制,让出版单位、作者、编辑、读者之间良性循环,买一本纸书扫描二维码,在读书过程中就可享社群服务、在线课程等一系列持续性的服务。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2017年期刊出版实现营收196.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5%;利润总额27.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6.6%。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册的期刊有《求是》《读者》等11种,较2016年增加了1种。目前全国95%以上的期刊开展了数字网络出版业务,学术期刊的全文数据库、开放获取(OA)、优先出版等全媒体生产传播形态。

近年来,中国出版传媒业数字化转型融合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在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看来可归结于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数字推动力逐年提升。技术应用水平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型模式日益多元,探索的路径初见成效。

中国出版传媒业运营新技术进行流程改造、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的能力日益提升。吴尚之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应用已经初见雏形,智能语言、智能创造、机器翻译等应用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智能生产智能呈现智能推送,为出版创新创造了无限的可能。VR、AR的出现,在书、报刊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比如科普类的图书通过这些技术增强了趣味性和互动性,实现了纸质图书内容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将VR技术适用期刊,实现期刊内容的立体化实现也越来越普遍。

变革:进行内容的多元整合

第六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暨2018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中国报刊发行高峰论坛、数字出版高峰论坛……本届刊博会期间举办一系列大型专业论坛。在期刊界人士看来,目前我国期刊业“小散弱”等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问题严重,且存在着低水平循环、引领性不强等突出问题。过去的40年,我国有效地解决了期刊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问题,当前和今后如何推动中国期刊实现从多到优、从优到强,成了期刊界人士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媒体转型融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0阶段,是纸质出版物的简单数字化呈现。第二个阶段2.0阶段,是同一内容多种平台分化的多元化呈现。第三个阶段3.0阶段,就是根据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基于不同渠道、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内容的多元整合。”吴尚之表示,这对出版传媒的数字化转型和延伸发展,提出了全方位更高的要求。

“出版传媒的数字化转型和延伸要深耕内容价值、拓展知识服务。”吴尚之认为,技术改变的是技术的传播方式,并不能改变内容是出版业的核心这一本质要求。

吴尚之认为,近年来实施付费的浪潮逐渐兴起,讲座课程、线下咨询、付费文档等各类支持付费产品形态不断出现,不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出了新的模式,也为新闻出版单位转型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出版传播业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把握这个机遇,积极探索在知识服务中的着力点,在内容上持续生根,在形式上求新求变。

不少海外同行也在刊博会上与中国期刊界人士深入交流。“万金油式的媒体企业战略已经过气,我们将更多地把工作重心分配到一项或两项业务领域当中,同时把那些不能为核心业务产生价值的产品卖掉或是停办。”国际期刊联盟总裁詹姆斯·休斯认为,卖掉非核心业务换来的可能是整个期刊业新资本的注入。将工作重心放到一到两块内容细分领域的老牌出版企业,会在它们所精通的内容领域变得更强大,而不会被其原先多而不精的各类杂志品牌捆住手脚。

詹姆斯·休斯认为,媒体行业如今正像是在经历了一场森林大火之后的场景——一些品牌消失殆尽,另一些品牌却在这片焦土上长出新芽。在这些浴火重生的品牌当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便是那些出版形式传统但内容制作精良的纸刊。放眼全球的每一个媒体市场,都不难找到表现活跃的出版产业。

未来:资本融合是绕不过的门槛

2017年5月辽宁出版集团完成了全部图书出版企业的整体上市,11月山东出版集团上市。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认为,与资本融合是从传统内容出版商到新兴内容服务商绕不过的门槛,10年期间资本对于传统出版的生态环境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其广度和力度超过任何时期。

“百度、阿里和腾讯,无一不是借助资本强大的力量,快速成长起来。传统出版转型升级是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关键在于吸引社会资本、社会资源。”冯杰表示,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本质是媒体资源资产化和资产证券化的一个过程,资本工具没有对错,制度设计才有好坏。

冯杰表示,坚守传统出版的信心应取决于积极拓展新型内容产业的决心,从传统内容出版商到新兴内容服务商的融合市场化运作,它应当不仅仅是一家出版公司,还应该是以内容品牌的经营及投资管理公司。

当前IP开发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重要的发展途径,也是中国出版传媒业提升品牌价值,推进转型融合的重要着力点。

“IP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无形资产,通过有效的运营,其潜在的价值可以得到充分发掘与释放。”吴尚之表示,之前谈IP更多是将目光聚集在大众出版领域,比如网络文学作品开发成游戏动漫产品等等。

吴尚之认为,实际上IP的范畴已经覆盖大众教育等各领域,就期刊出版而言,虽然没有网络产品开发的多样化,但是通过开发有深度的读物,包括前面讲到的知识付费,都是期刊开展、IP运营、推动融合运营、提升品牌价值的有效途径。

2018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吸引了众多读者。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 吴薇 摄

市民在浙江期刊展厅。

读者在翻看《知音漫客》。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