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周舜尧
世界中医药健康论坛日前在神农架林区开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领域院士、专家和企业家代表等400余名嘉宾齐聚神农架,聚焦神农中医药文化传承,共谋大健康产业发展。站在主会场酒店的景观平台上,一位与会嘉宾感叹说,“站在神农架林区的任意一点,放眼望去都可见绿色。”
事实上,这一点也不夸张,湖北神农架林区地处神奇北纬31°,因炎帝神农搭架采药而得名,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1.1%,森林脚下,生长着数百种中草药。据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神农架中草药品种共有252科1081属2552种,资源总种类占全国中药资源的1/6以上,神农架也因中药资源禀赋被誉为“中草药王国”。
药膳触网走出深山
209国道神农架段制高点燕子垭,海拔2400米,从这里俯瞰,红坪镇塔坪村就藏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幽谷之中,青松、红叶、溪流交织在一起,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这个300多人的小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10多人,90岁以上的有两人,是著名的“长寿村”。
农忙时节,98岁高龄的刘运江在地里掰玉米,与第一次见面的人攀谈起来仍然是思路清晰、声音洪亮。除了玉米,他还种了土豆、红薯、辣椒、黄瓜等农作物,基本上都是他自己一人打理。而在塔坪村,还坚持在地里劳作的高龄老人随处可见,这里的老人不仅长寿而且身体硬朗。
塔坪村村委会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林区的中草药资源丰富,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积累了很多本草救治的常识,有着“人人识药”“人人皆医”的说法,中草药不仅用来治病也融入到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之中,林区生长着的中药品种中,药食两用的就多达220种,110多种具有抗癌、防癌功效。
“区内没有外销产品,区外没有连锁店,网上也买不到,神农药膳一直没有诞生标准化的产品‘走出去’,这不利于药膳文化的传播推广。”10月13日,神农架饮食业协会会长苏方胜赶到木鱼镇参加世界中医药健康论坛,他希望通过论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神农架药膳“走出去”的渴望和前景。
“我们必须抱团才能打开局面,每一家店研制3到4个招牌菜,一起构成神农药膳的特色品牌产品。”苏方胜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神农架饮食协会内以药膳为特色餐饮店大约有60家,不少都参与成立一家药膳食品研发、加工企业,力图将各自的厨房里的“绝活”变成可以网络售卖的包装产品。
“药膳要想走得远,产业化是必由之路。”神农架林区中医药及养老养生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神农架已建成药食两用的药材种植基地500亩,正在规划膳食产品的研发生产基地,推动神农架膳食“走出去”。
林下经济种出“脱贫药方”
神农架林区东北角的阳日镇长青村海拔达到了1400米,茂密的林地下生长着各种中草药。“我们村种草药是农民自己摸索的,卖得最少的一家挣了5万元,最多的一家15万元,一亩中药材的收益是一亩地粮食收益的30倍。”长青村村支书高廷举说,村里早在2011年就有人尝试在树林下的空地上栽种中草药,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立了两家合作社,种植面积600多亩,年收入超过150万元。
“全村23家贫困户,家家都种中药材,再加上养蜜蜂、种菜等,全村都脱了贫。”高廷举介绍,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3户,其中种植猪苓的有5户、种柴胡的1户,这6户都是通过中药材脱的贫,“没有动一棵树,没有污染一滴水,只是利用树下空地,种点草药,再放几箱蜂,钱就到手了。”
“神农架中药材、中药提取物出口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其中柴胡、厚朴、杜仲、独活、苍术、当归、蜂蜜等10多个品种出口量大,年出口量300多吨。”神农架林区中医药及养老养生产业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中草药已成为神农架“林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精准扶贫的强劲抓手和贫困户脱贫的有力保障。
据介绍,目前,神农架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7万亩,其中木本药材约5万亩,草本药材2万亩,中药材年产量稳定在1500吨左右。而且还形成了以新华镇为代表的 “杜仲之乡”和以下谷乡为代表的 “黄连之乡”。其中,新华镇种植杜仲1万余亩,下谷乡更是家家户户种黄连。
“中草药产业正在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介绍,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等5部门,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联合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相关工作。主要通过“三百工程”,引导中药企业在贫困地区建基地,发展大宗、道地药材种植和生产,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有别于传统规模化农业生产,黄璐琦院士提出优先扶持和发展贫困地区中药材生态种植的建议。他说,贫困地区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薄弱,小规模分散经营占主体,在以规模化、机械化为特征的大农业生产中不具备优势。但中药材种植通常规模较小,适宜开展精细耕作,尤其在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等方面均具有常规农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同时,大部分中药材种植技术容易掌握,完全适应贫困地区人群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劳动强度也不高,可以实现贫困人口足不出村,就地解决就业创业难的问题。由于中药材通常是多年生植物,即使在丘陵或平原地带,也多栽培在山坡或贫瘠的土地上,可以有效避免“与粮争地”。
为此,黄璐琦院士建议,强化政策引导和规划布局,建立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的保障机制。同时,做好资源整合和平台搭建,补齐制约贫困地区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的发展短板,让市场配置资源,借助市场化运作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
神农架林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区长刘启俊——
让游客有体验感
让百姓有获得感
10月12日至15日,世界中医药健康论坛在湖北神农架林区举行,论坛期间,神农架林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区长刘启俊接受了长江商报记者的采访,讲述神农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谋划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愿景。
长江商报:神农架为什么要举办这场世界级的中医药健康论坛?
刘启俊: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让全世界进一步认识神农架、了解神农架。同时,借助中医药专家等专门人才的智慧,集思广益,帮助神农架加快发展。此外,我们还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关注神农架、投资神农架。
长江商报:神农架在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上有何资源优势?
刘启俊: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神农架有四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拥有世界级、国家级的品牌资源,包括中国首个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三项世界级认证于一身的地区,“国际慢城”称号等;二是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林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1.1%,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6%以上,有“华中绿肺”的美誉等;三是拥有优质的中药材资源,据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初步统计,神农架中草药品种共有252科,资源总种类占全国中药资源的六分之一以上;四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农架因华夏始祖神农氏搭架采药而得名,根据神农尝百草的经历和用药经验,后人编写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成为医药发展和世界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长江商报:神农架如何打好“旅游+中医药康养产业”组合拳?
刘启俊:发展“旅游+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既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神农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首先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争取更多的中医药大健康领域企业到神农架投资兴业。同时,建设好一批大旅游、大健康、大农林项目,如盘水康养小镇、龙降坪健康谷等等。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加快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既能发展产业,又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增加了渠道。以“健康+旅游”为重点,培育高质量、高端的产品供给,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生态酒、富锶水、百花蜜、云雾茶、野菜饺子等系列产品,走俏市场。最终,通过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让外来游客来神农架更有体验感,让本地百姓更有获得感。
昨日,神农架大九湖举行长寿药膳宴,吸引千余名游客前来品尝。 通讯员赵杰 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