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近日,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主办、天弘基金等金融机构共同承办的《建立中国特色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课题成果发布会暨第三支柱养老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召开。天弘基金作为这项课题的参与方,也在探索和尝试通过互联网金融解决投资者的个人养老需求,推出包括养老投资、社保查询、养老资讯等一系列功能在内的养老服务。
天弘基金首席经济学家熊军作为参会嘉宾在会上进行主题演讲,他表示,要解决我国严峻的养老难题,不仅需要激发家庭和居民参加第三支柱,更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和各类金融机构、专业投资机构服务于家庭和居民财富积累的优势。而个人养老的目标应该放得更长远一些,要跑赢CPI指标还远远不够,也不应过度的考虑投资风险。
第三支柱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摆在投资者面前的养老挑战也越发严峻,如何让投资者“优雅”地安享其晚年生活也是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一道难题。
熊军表示,要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改变当前落后的养老现状,不仅需要激发家庭和居民参加第三支柱,更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和各类金融机构、专业投资机构服务于家庭和居民财富积累的优势。
课题组提出在第三支柱建设的基础制度理念是实行账户制,熊军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他谈到:“这个账户不仅是记载了个人的基本信息、资产信息,也是一个进行个人资产配置的载体,实行账户制为专业机构服务于养老金投资的个别化需求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个人账户,个人养老这条路就走不通。”
“很多人认为养老金投资的目标就是战胜CPI,实现保值增值,这几乎是大家已经形成的共识。事实上,我观察到这种观点与现实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熊军表示,投资者不应把养老简单地跟CPI挂钩:“假设30年后的退休,投资者是拿所积累的养老金在跟30年前的工资收入来服务。但是,如果投资者的养老金转换成可持续可支配的收入,跟30年前的可支配收入或工资收入相隔甚远,即便是战胜了CPI,还是达不到预期的养老目标。”
展望未来,熊军与参与嘉宾一起预测,对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的速度达到4.5%就已经是较高的水平,再加上2.5%的通货膨胀率,投资者要维持原本的生活需求,至少要保证其工资水平达到7%的增长率。
熊军谈到:“投资者进行资产管理,要达到7%以上的回报率,不配置30%至40%比例的股权资产根本无法轻易实现。在金融领域,收益就是承担风险的补偿,如果说我们只想了稳定,不愿意承担风险,资产管理的长期收益必然会走低,这才是影响我们养老待遇的根本所在。”(证券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