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市民熟悉的江滩在刚过去的4月份又有了新的变化,不仅新开放了2.2公里长的汉口江滩三期(长江二桥——二七长江大桥段),还开放了儿童友好公园。经常到江滩游玩的市民们会发现,以往长江两岸隔一段就会出现的老旧码头、趸船少了很多,岸线变得更加开阔,今年五一期间武汉长江灯光秀更是亮相央视。
武汉市两江四岸的变化得益于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为进一步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今年2月,武汉启动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行动,对核心区(长江鹦鹉洲长江大桥至二七长江大桥、汉江古田桥至汉江口)内的103个码头和189艘趸船进行拆除、迁移、集并、整合,使码头减少61.2%,趸船减少63.5%。
事实上,武汉市的行动是整个长江干流沿线拆除取缔违法违规岸线利用项目的缩影,今年6月底前,首批纳入取缔的356个违规岸线利用项目将完成拆除取缔。
武汉市两江四岸开展生态修复
“原来沿着江边走,码头一座接着一座,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家住汉口王家巷一带的许女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自己从小在江边长大,感觉从集家嘴到武汉关,沿路都是码头。小时候每个码头都是忙忙碌碌,载人的、运货的都有,到后来大部分码头开始变得萧条,有时候散步走进去会发现基本上看不到人,只是零星的有趸船、栈桥还在岸边停靠着。
今年2月20日,随着武汉市长江武北码头的拆除,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的第一枪正式打响。根据武汉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王益光的介绍,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到2月份,武汉市两江核心区有103座码头,分为货运类、船厂类、旅游客运类、公务类、取水类和军事类,其中不少货运、船厂和客运码头,已丧失原有的航运功能,沦为“僵尸”码头,留存的趸船、栈桥外观锈迹斑驳,影响城市滨江景观。有些码头身处闹市,却承担着货物运输、水上修船、仓库存储等功能,与后方陆域功能不协调。还有些码头、趸船废弃后,擅自改变用途,影响水域安全、消防安全。
目前,随着各区相继完成码头优化调整工作,下一阶段的集并区、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复绿工程将开始加速实施。
首批违建项目清理进入倒计时
2018年,水利部会同沿江省市全力推进长江岸线清理整治工作,完成了长江干流8311公里岸线5700多个已建、在建岸线利用项目的全覆盖式核查。在今年召开的长江大保护专项行动工作座谈会上,水利部透露,水利部组织长江委、沿江9个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对长江干流岸线利用情况开展全面自查和深入核查,并会同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对部分重点岸线进行了现场抽查。经过多轮认真核查,确定涉嫌违规项目2441个,其中356个违规项目纳入第一批拆除取缔范围。
根据9省(市)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4月30日,已完成拆除取缔308个,其中已复绿185个。根据工作安排,对已认定的违法违规项目今年6月底前拆除到位、清场到位、复绿到位,现在首批356个违规项目的拆除取缔已进入倒计时。
据悉,今年长江委将会同沿江省市继续加快对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内项目以及不符合涉河建设方案许可办理规定项目的论证审核,推进相关清理整治工作,进一步提升长江干流岸线精细化管理水平。
长江委24日联合有关部委(局)在长江流域的派出机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组建的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在武汉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研讨会,大会发布了《长江治理与保护报告(2019)》,提出了建设安澜长江、绿色长江、和谐长江、美丽长江的总体部署,制定了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的战略举措,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
《报告》对长江治理与保护做出展望,提出要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长江经济带科学、有序、高质量发展,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统筹推进“四个长江”建设。
●长江商报记者 徐靓丽
武汉市长江武北码头拆除。长江商报记者 徐靓丽 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