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讯(记者 江楚雅)7月底,政治局会议重申“房住不炒”,并首次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宏观背景下、及受融资渠道收紧影响,房企拿地态度越发谨慎,流拍现象明显加剧,溢价率也连续三个月下滑,其中不乏部分优质地块低溢价甚至底价成交。
根据CRIC对8月上旬监测的土地市场数据来看,流拍加剧、溢价率下滑这一趋势在8月份依然延续,土地市场降温显著。
鉴于整体溢价率已经接近10%左右的历史低位,克而瑞预计未来进一步下滑的空间不大,大概率会持续低位运行;流拍方面,当前商品房市场去化速度滞缓,在融资渠道偏紧的局面尚未改观的情况下,受资金压力的影响,房企拿地态度将更为谨慎,流拍或将进一步加剧。但对于资金面相对宽裕的企业而言,随着土拍热度的持续降温,下半年或不失为补仓拿地的好时机。
下半年流拍现象明显增多 市场分化加剧
由于企业融资环境再度收紧,导致企业拿地更加谨慎,7月土地流拍地块数量相比6月有明显上升。并且流拍加剧的趋势在8月份依然延续,截止8月11日,重点城市已经有26块土地流拍,环比7月同期近乎翻番,土地流拍有加剧之势。
就流拍土地城市分布情况来看,总体分布较散,常州、佛山、嘉兴、南通、清远、韶关、台州等三四线城市均有土地流拍,但数量相对较少。当然,除了三四线城市以外,昆明、成都、合肥、青岛、太原、西安、郑州等热点城市或多或少均有土地流拍,其中昆明、成都两城流拍现象最为严重,流拍土地数量居于前列。
克而瑞分析称,总的来看,造成土地流拍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绝大部分是由于房企报价未达出让底价所致,主要是由于房企前两年拿地节奏偏快,自身处于偿债高峰期,加之融资渠道收紧,房企资金链偏紧,因此出价极其谨慎,尤其是上半年地市较热的常州、南通等城市这种现象尤为严重,部分地块甚至出现了部分地块无人竞标的情况。
此外,由于上半年地市热度高涨,政府对于土地出让的心理价位偏高,而在供地指标偏紧的大背景下,政府比较惜售,譬如昆明,7月份流拍的35宗土地均是政府主动中止交易所致,以巫家坝18宗地块为例,起价97亿,如能全部成交,昆明又将制造一地王,而在当前的政策严控背景之下,中止出让似有惜售之意。也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未成交是为控热度、政府主动撤牌导致。
溢价率连续三月下调
在政策严控、融资收紧背景下,土地市场热度明显回落,溢价率连续三个月下滑,7月份300城溢价率已经降至12.9%。单就重点监测城市来看,7月份溢价率降至14%,较6月份下降了8个百分点。
从8月上旬数据也可看出,这一降温趋势由加剧之势,溢价率降至8%,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限地价、限房价”等土拍规则的压制,另一方面也受融资收紧的影响,企业拿地热情不及二季度,近期成交的土地中不乏优质地块低溢价甚至底价成交的案例。
以南京迈皋桥G41地块为例,尽管该地块区位优越、配套完善,但该地块仅仅经过8轮竞拍,就被高科以5.2亿元拿下,楼面地价16268元/㎡,未达到最高限价。南京同日成交的另外3幅宅地也均未达最高限价成交,楼板价相较前期同区位的土地,也有明显下调,土地市场回归理性。
就重点监测城市来看,溢价率依然处于较高区间的城市为合肥、金华、东莞、南通、南宁,5城溢价率均超30%,市场热度依然处于高位,这些城市或是受人才新政利好,譬如合肥、南宁,或是受规划利好,譬如东莞、南通、金华,强大的需求支撑着商品房市场,因此土地市场也延续在较高的热度。
但绝大多数城市溢价率较二季度由明显下降,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当属济南、青岛、郑州等二线城市,溢价率均处于低位,均低于2%,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低溢价城市也是二线城市中流拍较为严重的城市,土地趋冷趋势已经从三四线城市蔓延至二线城市,范围逐渐扩大。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