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赋能全民公益时代 互联网+公益迎跨越式发展

赋能全民公益时代 互联网+公益迎跨越式发展

2020-09-21 08:04:0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璟

    动动手指,就可以在沙漠里种上一棵树;移动支付时捐出零头,就能让困境中的人们看到希望……互联网技术让人人参与公益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根据民政部统计,近3年来,我国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19年募集金额超过5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8%,是10年前的90倍。在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上,2019年全年,全国共有108.76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比2018年增长了28.6%。

    相较于固定模式和传播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传统公益,互联网+公益对发起者几乎不设门槛,传播范围和渠道均不受限制,受众的参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充满创意的间接捐助方式可将一切行动变身为公益。互联网+公益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也让公益变得越来越好做。

    网友捐出一座公益桥

    近段时间以来,对于安徽省巢湖市夏阁镇元通村的村民而言,有两件值得高兴的事。一是村里终于通了开往镇上的公交车,还有就是大家盼了多年的赶集桥终于修好了。这是去年99公益日时,广大网友为这座小山村捐建的一座桥,村民们决定将这座桥命名为“99公益桥”。

    元通村位于群山深处,山多田少,曾一度被评为贫困村。一座一分两节、长十来米的石板桥,是全村通往集市和学校最近的路,所以又被称为赶集桥。但多年前的一场洪水,彻底冲毁了这座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石板桥,村民们的出行安全和生计都大受影响。

    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而他们为了节省时间,往往都会选择冒险走断桥进出村。因为从村里去镇上近20里路,过桥只需要40分钟,而绕路得花费近3个小时。腿脚好的,小心翼翼一步一墩跨过没有桥面的“残桥”;腿脚不便的,只能手脚并用一点一点爬过去。但仍不免偶尔会发生些小事故

    2018年,不到30岁的程进来到元通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修桥”,成了他驻村以来听得最多的诉求。

    2019年,元通村成功实现脱贫,为了保证脱贫质量,防止贫困户返贫,程进决定为村民完成这个心愿。但10万元的修桥资金,对于仅靠几亩薄田维系生计的村民而已,无疑是一笔巨款。

    修桥资金哪里来?这名85后村官很快想到了互联网。他拍下残桥的照片,加以说明,并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了一个名为“贫困村里的赶集桥”的募捐项目,希望通过网络的力量尽快为村民筹到资金。没想到项目从2019年9月9日开始后,仅用了一周时间,便筹集到20.8万元。

    “阳光还没有照到的地方,让我们用社会的力量来把它照亮。”程进说,基层的事务都是一步步来的,有些边边角角的事情政府可能关注不到,这个时候就需要这种公益平台,帮助把这些情况反映给外界知道,然后让外界能够关心到这些边边角角。

    相对于开通的公交车,赶集桥对村民的意义更大。因为这座桥不仅可以为他们缩短近一半的路程,还能节省3元的路费。3元对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还不够买一瓶饮料。但对于户均农业创收不过3000元的元通村村民来说,这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但程进认为,要让村里的孩子们能真正走出村,一座桥还远远不够。

    除了基层扶贫干部的身份,程进还是一名公益志愿者,目前他和同为志愿者的妻子正在村里进行一项教育公益项目,希望通过教育帮扶,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知识。同时,在程进的带领下,村里的农业扶贫产业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也已初具规模。

    “赶集桥”、“教育桥”、“产业桥”,出村的通路越来越多。“谢谢网友送给我们的桥”,程进说,“未来我们要建一座桥,它没有钢筋混凝土,但可以通向更远的地方”。

    让公益人人可为、时时可为

    和元通村一样,近年来靠着互联网公益平台搭建起“出村通路”的乡村越来越多。

    据了解,“99公益桥”是腾讯公益“为村”项目当中的一个典型个案。“为村”是一个用移动互联网发现乡村价值的开放平台,以“互联网+乡村”的模式,为乡村连接情感、信息、财富,助力中国的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经过十多年探索,“为村”作为一个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平台,为村庄提供各类互联网技术和产品,解决了村务管理、村民增收等各种乡村治理的难题。

    通过互联网,成千上万个微小又宏大的故事,关联起社会捐赠的直线式迅猛增长,真正开启了一个全民公益的时代。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社会通过互联网为抗疫募集善款18.67亿元,参与人次达到4954万。而刚刚过去的99公益日,仅用3天时间,便筹集善款超过30亿元,参与人次近6000万。相比国外一些慈善节演变为富人个人秀,这个人人皆可参与的互联网公益活动,已成为一年一度全民公益的“狂欢盛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中国互联网公益经历了20多年的成长,给公益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剧变。现代公益,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捐钱捐物,捐消费、捐信用、捐时间……一切皆可公益,人人皆可参与。这种多元性和趣味性,也激发了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

    在今年阿里巴巴的95公益周期间,40个事业群与基金会、62个办公区全面参与到公益中,创造了丰富、多场景的公益形式,带动2.36亿网友在线参与了种树、捐蛋、捐步、爱心购买、公益直播等爱心行动,1.83亿网友下单2.56亿笔公益宝贝。支付宝“蚂蚁森林”平台超过3656.7万网友参与线上公益活动,认领了3777.6万平米青海嘉塘、云南芒杏河等地的保护地,成为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公众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迭代,电子支付也大大提高了募捐的便利性。打开电脑、手机等支付端,动动手指便可献出爱心,这种随时随地可为之的“指尖公益”,无疑大大提升了捐赠效率。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公益机构,将面向大众募捐的主要形式搬到了线上。

    同样的,借助互联网平台应运而生的公益众筹,近年来也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迅猛发展。根据官方数据,轻松筹累计筹款金额超过255亿元,水滴筹金额近300亿元,爱心筹也已帮助近60万名患者筹到救命钱。

    专家指出,公信力是公益慈善组织生存发展的根本,透明度是公益慈善组织通向公信力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各类慈善组织利用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数字化工具,不断提高透明度,包括标准化财务披露组件、模块化的项目详情和进展反馈工具等。公众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上捐款后,不仅可以查看具体项目进展,还能够收到推送的慈善组织报告以及用款详情。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中来,就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开化,而对于公益的监督也能够形成有力的共同监督态势。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对于公益慈善而言,能够在信息透明的基础上积累人气,如此也能够为“全民公益”的实现贡献点滴的力量。

    视觉中国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