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走出深山走向幸福小康生活 云南祥云易地搬迁见证山村“华丽转身”

走出深山走向幸福小康生活 云南祥云易地搬迁见证山村“华丽转身”

2020-12-08 08:26:36 来源:长江商报

黄开影在自家在建小楼房前向记者讲述他的易地搬迁故事。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璟 摄

大坡村随处可见的小洋楼。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璟 发自大理祥云

“我理解的小康,就是要住得好,过得好。”祥云县云南驿镇大坡村村民老黄在接受长江商报公益联盟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11月17日,长江商报公益突击队在云南省祥云县开启“长江商报公益联盟2020云南公益行”征程。出祥云县城,沿320国道一路南行约20公里,便到了茶马古道上著名的驿站——云南驿。车驶入马鹿线继续南下,突击队员被公路两旁一幢幢气派别致的小洋楼所吸引。

多年来,云南驿的村民们陆续走出大山,拔掉穷根,搬进新家,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如今,老黄和老伴也在这里拆掉老屋盖起新房,准备开启一家人全新的幸福生活。

从时间上来说,云南驿不仅最早将“云南”作为地名,而且使用时间最长。上世纪初“云南县”一名改作“祥云县”后,唯有“云南驿”把“云南”一名一直保留至今,时间跨度长达2000多年。今天的云南驿镇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作为通往滇西8地州的必经之地,这里是滇西交通的咽喉;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这里也是祥云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典范城镇之一。

就在11月14日,云南省宣布最后9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意味着这个贫困县数量曾居全国第一的省份,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截至目前,全国的贫困县都已经摘帽。但脱贫摘帽不是重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包括老黄在内,致富,是这些曾经贫困地区和人民未来最大的梦想。

攒钱回家盖起3层小洋楼

老黄名叫黄开影,今年52岁,是云南驿镇大坡村村民。

11月17日中午,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长江商报公益联盟记者遇见了正在指挥工人们搬砂运砖的老黄。在浙江打工四五年,老黄的口音都有了那边的味道。

“如果还住在老家,种一辈子地可能都脱不了贫,那我这房子就更不用想了。”老黄指着路边这幢已初具雏形的三层小楼房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蓝天白云下,一两名工人正在楼顶认真地涂抹水泥,砌着外墙的瓷砖,老黄的老伴也拿着工具在一楼忙进忙出。

老黄说的老家,是他以前在大坡村深山里住的房子。他指向远处的一座大山说,“山大得很,你看着近,实际离这里有十几公里呢。”

老黄说,老家在深山里,车是上不去的,还经常遭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30年前,村里发生过一场比较严重的泥石流,当时赈灾的纪念碑,如今就在他家门前的路口处。在政府的鼓励下,这些年村民们陆续从大山里搬出来,他家也搬到了现在的位置,只是偶尔会回老家照顾一下还在种的几亩地。“门口就是水泥路,交通也更方便,搬出来后生活条件好了不少。”

然而,搬到了新地方,后续生计怎么办?这是易地搬迁扶贫后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对老黄一家而言也不例外。5年前,村里一位外出打工的乡亲回来,说要介绍老黄去浙江一起打工。看着左邻右舍陆续盖起的新房,听着外出务工村民们回来描述的大城市,刚走出大山不久的老黄也决定去远一点的地方见识见识。

在浙江一家印染厂,老黄干了将近一年,感觉收入各方面都还不错,于是第二年,老伴也跟了过去。夫妻俩勤勤恳恳,一天工作12小时,轮流倒班,一个月能拿到9000多元。除去吃穿家用,节约一点,一年下来可以攒至少五六万元,这是过去两人想都不敢想的。

“现在日子好多了,尤其这两年就更好了。”老黄告诉记者,出去打工头两年,还常为年底拿不到工钱犯愁,过年连家都回不了。这两年,在当地政府和劳动部门的监督下,工资总能正常结算,让夫妻俩一年的辛苦不白费,也能按时回家过年。“国家政策真好,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落实,实在是好得很!”

家里条件改善了,手头有了积蓄,今年春节回到家,老黄和老伴就决定开始盖新房。两人拿出全部积蓄,发现还差一点,于是前不久,老黄到镇上信用社又贷了几万元。老黄家房子的隔壁和对面,都是已盖好的小洋楼。雪白的墙壁点缀着些彩色瓷砖,干净透明的落地玻璃窗,极具现代化设计感的楼体,阳台上精致的雕栏栅栏,楼顶小巧的水箱和太阳能热水器……“我家房子起来后也是这个样子。”

老黄说,还有两个月左右新房就能盖好,明年春节前一家人就能搬进去住了。春节过后,夫妻俩趁着腿脚利索再出去打几年工,贷款很快就能还完,之后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了。

“出去辛苦几年是值得的。”老黄的老伴告诉记者,两口子外出打工前,种了几十年地,儿子靠开农用车给别人拉材料为生,全家人年均收入才几千元。一直未成家的儿子是目前两人最大的心病。不过她乐呵呵地说,“等新房子起来了,人住进去了,也不愁找不到儿媳妇了!”

夫妻俩的脸上洋溢着同样的笑容,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憧憬。

挪穷窝迁出幸福新生活

老黄家所在大坡村,过去是一个山高谷深的地方。由于上世纪60年代的乱砍滥伐,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现象严重,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十分恶劣,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87%,人均耕地仅为0.6亩。

正如村名一样,这里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大坡一样的深山里,起伏的山岗将这个山区村寨封闭得太久太深,贫困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坡不仅成了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也走进了大理州55个贫困村之列。

十多年前,在老村长环映才的带领下,村民们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河谷资源优势,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种下数以千亩计的核桃、板栗、石榴、柑橘……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为全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热切渴望摆脱贫困的乡亲们,又开始把走出大山作为脱贫致富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走出大山,打破封闭,才是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

为鼓励村民走出大山,村里专门请回外出经商和务工能人进行现身说法。如今,像老黄一样,全村越来越多的人到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经商务工,每年创造劳务经济收入高达数百万元。

老黄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联盟记者,因村民搬迁等因素,现在的大坡村已经改为了大坡社区,由4个村民小组组成,共1400多人。“我家在村里也就个中等水平,村里现在过上好日子的多的是呢。”

“减少高山区居民数量,搬迁到条件好的地方,让他们生活更舒畅。同时,也让高山区的森林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更加宜人。”云南驿镇委书记汤中国介绍,云南驿镇按照祥云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奔康,结合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破解脱贫攻坚中“贫困病根”的特色路子:对高山区群众实行易地扶贫搬迁。

走出穷山沟,过上甜日子,这是边远山区贫困群众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期望。搬出大山,表面上改变的是生活环境,往深层看,转变的是思想观念。

过去,祥云县的贫困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如今,一条条村道的建成通车,改变了山区群众的生活方式;一个个人饮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人们吃水发愁的历史;一项项富民产业的发展,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搬出大山,让贫困群众摆脱了客观条件的掣肘,为生活的改善打开了更大空间、创造了更多可能。

“搬不动山就搬人,一定要让村民走出穷山窝。”多年来,祥云县坚持挪穷窝与挪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行,逐步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住房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产业和就业支撑有力。

截至2019年底,祥云县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0户820人及随迁户207户建房,合计安置户数651户,惠及2280余人;全县共实施危房改造21591户,保证了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并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为依托,积极探索“大产业+集体经济+扶贫开发”的资产收益型和“大产业+经营主体+经营服务”的自主发展型两种模式,构成了“土地流转租金+本地务工+外出打工+产业发展+公益岗位”的多元化收入结构,确保搬迁户搬出来,住得稳,收入有保障。

“为民解困建新房,党的恩情比天高”“危房改造政策好,家家户户建新房”“吃水不忘挖井人,住房感谢共产党”……这些传唱的山歌,朴实而真切地表达了贫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也真实地写照曾经极度贫困的山区村民,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正沿着幸福的小康生活奋发前进。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