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五年磨一剑踏实扶贫之路 祥云国企践行社会责任情暖山村

五年磨一剑踏实扶贫之路 祥云国企践行社会责任情暖山村

2020-12-09 08:08:46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公益联盟与祥昇公司签订“长江商报公益助农产品认购协议”。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璟 发自大理祥云

在云南大理州祥云县,有这样一家企业:它为助推精准扶贫应运而生,为农户搭建消费助农平台为己任;它成立5年,3年时间用来深入山区走访调研做准备;它铆足干劲,致力将农户手中的农特产品送出大山,卖出好价……它就是一家名为祥云县祥昇国有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昇公司)的国资企业。

在祥昇公司多年苦心经营下,目前,一种让贫困户农产品有“可销售的渠道”、让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有“可保证的品质”、适应当下社会新形势的新型消费扶贫方式,正在祥云践行。打造出国资企业在助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践行社会责任担当和价值中的“祥云样本”。

“作为一家国企,盈利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助力国家精准扶贫,帮助祥云老百姓脱贫致富,才是我们秉持的宗旨。”祥昇公司副总经理李少先说,下一步,将结合祥云县打造“县有多业、一乡两特、一村一品”工作要求和部署,充分发挥“牵线搭桥”作用,总结经验、积极拓宽渠道促销售,努力让祥云农特产品走得更远更广。“我们将用行动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给祥云县山村带来欢声笑语和融融暖意。”

企业帮扶为山村引来发展“活水”

近几年来,蛋白质含量极高的三色藜麦作为一种“超级谷物”,成为了大城市里不少热衷“健康餐”“减肥餐”人士餐桌上的宠儿。殊不知,对于祥云县大山里的一些农民而言,这一颗颗小藜麦,承载了他们脱贫致富之路上的希望。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因其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藜麦是一种单体植物即可基本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我觉得藜麦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对藜麦的研究,祥云县下庄镇返乡大学生刘建海,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藜麦产业的发展大有可为,于是辞去工作回到家乡研究推广藜麦种植技术。

刘建海是下庄镇张泗营村人,2010年从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毕业后,一直在西双版纳等地从事咖啡、香蕉、中草药基地种植管理以及肥料配制研发试验工作。

由于所学专业几乎都是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刘建海深感传统农作物的不景气,又见到农村荒芜的大片土地,他立志要在土地上做出点“名堂”。正逢当时就职的公司在大理部分地区推广藜麦种植,但是因为产量低、收益小,推广工作一直不理想,而且遇到了很多种植技术难题,推广工作几近瘫痪。深知藜麦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刘建海决心回农村认真研究探索种植技术。

2017年,刘建海辞掉工作回到老家,用自家的地和租种的地共20多亩,开始试种藜麦。反复进行了30多次种植试验,先后投入二三十万元,终于在刘建海的不懈努力下,20多亩试验田的藜麦喜获丰收,并在全国首次实现藜麦两季种植。

有了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种植技术的支撑,刘建海开始在村里推广种植藜麦,并得到了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藜麦在张泗村推广种植获得成功,让种植户和周边的村民备受鼓舞。加之刘建海提供种子、种植技术及收购“一条龙”服务,解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的村民纷纷加入种植行列。

2018年,刘建海成立了祥云县植海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简称植海合作社),并发展了300多户种植户参与,藜麦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相较传统农作物油菜、玉米、小麦等,藜麦产值增加了三四倍。同时,藜麦种植在祥云县逐步推广开来,已覆盖到下庄、前所等5个乡镇,成为祥云又一项特色农产品。

由于藜麦本身耐旱、耐寒、病虫害容易防治,不需要付出重体力等优越特性,老人、妇女都很容易掌握该项种植技术,因此合作社里有四分之一种植户都是6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如今,在他的引领下,这些老人家庭有了明显增收,不仅能维持日常的家庭支出,也为子女减轻不少负担。

刘建海说,现在农村有大批留守老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贫困的,他们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经济来源全靠子女接济,因此能帮助到这些老人,也算为家乡扶贫工作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刘建海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祥云藜麦种植的引路人,成长为群众的致富带头人,“学以致用”带领群众走上科技致富路。而他的扶贫带贫事迹,也引起了远在县城的祥昇公司的关注。

“在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目前农户们手中的三色藜麦肯定没话说。但在产品的销售上,他们或许还需要人‘推一把’”。祥昇公司销售经理张建蓉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按照传统模式,农户们种植的藜麦在丰收后,会由植海合作社统一收购后再进行销售,这个销售对象,有可能是企业,也有可能是普通客商。但由于销售的藜麦产品仅是初级产品,难以卖出好价,销售渠道也十分局限,一旦遇到淡季,还可能造成产品滞销。

2019年,祥昇公司与植海合作社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不仅将农户手中的三色藜麦进行了精致包装,还帮助他们找到固定销售渠道。在祥昇公司的运作下,三色藜麦进企业、进医院、进学校、进机关,农民手中的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中秋节期间,祥昇公司还发挥自身优势,将植海合作社的三色藜麦打造成“农特产品工会礼包”,在帮扶对子上海市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帮助下,送到上海市民手中。在祥昇公司与植海合作社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带动藜麦种植户增收300余万元。

产业兴旺群众脱贫致富有“奔头”

“我们之所以选择与植海合作社合作,主要看中的就是他们的扶贫特色,而这也是我们公司的成立宗旨。”张建蓉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为了将祥云的农产品更快更好地销售出去,帮助农户脱贫增收,祥昇公司作为一家国资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应运而生。

祥云县地处云南省中西部,依托天然地理优势,拥有着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近几年来,祥云县围绕全面脱贫目标,持续加大精准施策力度,按照“县有多业、一乡两特、一村一品”的思路,走好“党建+绿色发展”之路,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出了果蔬、蚕桑、畜禽、野生食用菌等多个特色优势产业,并因地制宜发展秋豌豆、青花椒、百合、山核桃、柑橘、中药材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培植壮大特色产业,促使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有力助推群众增收致富,为打赢打好高质量脱贫攻坚之战奠定了基础。

张建蓉告诉记者,尽管祥云县是全省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下辖的8镇2乡,各个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农产品,但是通过公司多年来的走访调查发现,老百姓手中的产品存在滞销问题,依然难以摆脱贫困。

“大多数农户不懂宣传,不懂销售,不懂加工,不懂包装,销售渠道也十分有限。”张建蓉说,祥云的农产品在市场存在同质化问题,供过于求,而且农户手中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必须通过一个好的平台,找到一个良好的途经来帮助他们进行销售。

她介绍,祥昇公司利用自身国有企业的优势,采用国有企业+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运作,帮助农户牵桥搭线,更好地销售农产品。公司找到一些有帮贫、带贫效益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选取他们从农户手中收到的比较优质的、通过检测的合格产品,再进行包装、组装,帮他们进行销售。

这些产品通过祥昇公司,大多数以“工会礼包”的形式,被送到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或者以扶贫助农产品的形式,通过沪滇帮扶合作项目,对送到祥云县的结对帮扶对象——上海市老港镇和康桥镇等。“通过我们销售到上海的野生松子、三色藜麦等,在上海都非常受欢迎。”

张建蓉说,产业扶贫一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战略重点,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能更好地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完美衔接。尽管已脱贫摘帽,但祥云县意识到,贫困地区群众持续增收关键还是看产业,摘帽后要更重视产业,更强调市场导向。而这其中,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更是非常关键。

例如在祥云县东山乡小庄子村,这里拥有大量品质上乘的食用野生菌,但一直以来,因为村庄没有通路,漫山遍野的野生菌都没人采。几年前,云南龙云大有实业有限公司在村里设了收购点,农户们才开始找到了销售门路。行情好的时候,仅采野生菌一项,一户村民年收入就能破万,小庄子村的产业也逐步兴旺起来。

“上门收购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很难。当时村里不通汽车,我们的工作人员只能骑摩托;村里没法转账,我们的工作人员要背着现金进村收购。雨季摔跤,更是常事。”龙云大有公司董事长刘绍龙说,祥云大多数地方不是种不好、养不好,而是卖不出去、卖不好。对企业来说,技术上没问题,最怕市场出问题。现在产业慢慢培植起来了,但量上来后,如果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价值,公司亏钱不说,还很可能导致农民返贫。“县里摘帽后,公司对脱贫工作最大的贡献就是做好市场。”

为了鼓励这家龙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也为了继续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解决销售市场问题,祥昇公司迅速与大有公司取得联系并签订了销售合同。如今,两家企业强强联手,双剑合璧,东山乡的野生菌经过精细加工,已基本不愁销路。

“我们对销售的产品和合作对象,都有严格的筛选标准。”张建蓉告诉记者,公司选购的产品必须通过检测报告,并且入驻832扶贫平台,合作的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必须有帮贫带贫效益。“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助力脱贫攻坚,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让祥云的好产品走出大山。扶贫是我们的最根本要求。”

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初次造访祥昇公司,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发现,其办公地点竟是在祥云县祥城镇政府大院里。

公司副总经理李少先说,这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公司的重视和支持,也表现出祥云县对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决心。“农户或者企业在和我们合作时,企业的公信力也会更突出,增加他们对我们的信心。”

2015年9月,祥昇公司作为一家县属国有企业,在祥云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正式成立,注册资本3500万元。

“祥云县共有10个乡镇,我们把每个乡镇都摸一遍底,哪里有什么特产,有什么特色,然后对接、采购产品。”祥昇公司销售部副经理何文静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公司成立头三年,基本都在为后面的销售扶贫工作做准备。每年除了完成政府安排的销售工作和资源分配外,公司从上到下所有员工,都常年奔波在祥云各乡镇,深入山村和农户家中进行调研探访,并顺带开展一些帮扶慰问工作。例如最初在公司对口帮扶的雄里坡村,员工们在副总经理李少先的带领下,一家一家入户走访,调查各家各户的收入和人员情况。如果发现某个村民家中卫生环境不好的,大家还会帮助他们进行打扫,并组织志愿者上门为一些贫困农户发放爱心物资。

何文静说,在调查和帮扶过程中,他们发现对于很多农户而言,他们手中有非常好的产品,想要卖出去,也想卖出好价,但是销售模式和渠道过于狭窄单一。而且初级产品在没有经过包装的情况下,一般很难卖出好价。于是从2019年开始,祥昇公司决定转变运作方式,开始新的消费扶贫模式,以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很多合作社在我们的建议下,把散装的农产品进行打包后再销售,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2020年春节,祥昇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争取到了上海老港镇、康桥镇的爱心支持,以“上海机关(企业)工会会员+祥昇公司+祥云县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基本模式,成功让祥云农特产品融入上海市场,开创了消费扶贫新格局。截至目前,祥昇公司营业额已达到280万元。

2017年,李少先被祥云县正式任命为祥昇公司副总经理,一直以来,他都和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袁洁努力寻找探索公司经营方向。“作为一家国企,我们更加有责任和义务,为推动全县经济稳步发展而努力。”

李少先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祥昇公司存在的最根本的意义,就是为农户的产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农户的产品直接销售到外地或者客户手里,在其中,帮他们减少了很多中间的流通环节和不必要的成本。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户的收益,另一方面也缩短了销售的距离。

李少先说,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基本上是没有利润的,如果加上全部成本,还可以说是一直在亏本销售。但公司成立之初,县里领导给公司下达任务时曾经作出承诺:万一亏本了,政府来兜底。“其实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把公司当做一个市场化的盈利企业,而是当做一个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平台,我们成立目的就是为了助力脱贫攻坚。”

11月17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与祥昇公司签订“长江商报公益助农产品认购协议”,希望通过媒体的影响力和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平台,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和众多优秀上市公司一起,帮助祥云农户脱贫致富。

“希望借助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的平台,让越来越多的祥云好产品走出大山。”李少先告诉记者,成立五年,公司目前有了200多万元销售额,说多不多,说少其实也不少,但对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重大意义和价值。因为这每一分销售额,都意味着帮农户卖出了他们的产品,增加了他们的收益。面对公司的下一个五年,目前他们也有了初步的布局计划。

“未来,在公司全体上下的努力下,这个销售额一定还要提高,也要帮助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帮他们把好产品卖出去。”李少先说,下一步公司计划成立一个自己的销售团队,在前期的调研基础上,帮助各乡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把农户的产品通过加工包装进行销售。同时,还要加强产品延伸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价值,鼓励各乡镇为自己的农特产品注册商标,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因为作为原生态的初级产品,质量不愁保证,但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精深加工。此外,还要进一步借助沪滇扶贫协作,把祥云的产品带出省州,带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甚至走向世界。“祥云的产品非常多元,值得开发。相信以后,随着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在我们打破交通瓶颈后,物流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我们的产品价值肯定会更高。”

作为一家国企,盈利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助力国家精准扶贫,帮助祥云老百姓脱贫致富,才是我们秉持的宗旨。

——祥昇公司副总经理李少先

祥昇公司副总经理李少先接受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采访。

祥昇公司展示经过包装后的农产品。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