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发自大理祥云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经济收入越来越高,未来越来越有奔头。”祥云县云南驿镇大坡村村民黄义张在接受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表示,自己家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
11月17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来到云南省祥云县,展开“长江商报公益联盟2020云南公益行”活动。像黄义张一样,谈起现在的生活状态时,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走访的多位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
达到小康生活水平自然离不开经济收入的提高,经济提升更是离不开产业的兴旺发展。大理州祥云县是云南省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更是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之一,培育出的果蔬、蚕桑、畜禽、野生食用菌等多个特色优势产业享誉省内外。
当前,祥云县形成了以蚕桑种养为基础、蚕桑科技为先导、蚕茧经营加工为龙头、全行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链模式发展逐步成熟。在祥云,蚕桑这把“金钥匙”,开启了果农增收、产业富农、脱贫奔小康的大门。
2019年,祥云县桑园面积发展到94490亩,蚕种饲养量158211张,鲜茧产量6310吨,鲜茧产值31466万元,实现蚕桑综合产值6亿元。多年来该县养蚕量、蚕茧产量和鲜茧产值分居云南省第二位和大理州第一位。这些亮眼数字的背后,有着祥云县千家万户养蚕脱贫致富的故事。
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近年来,祥云县紧紧握住蚕桑这把“金钥匙”不放松,加大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力度,以蚕桑资源多元开发为突破,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抓手,全力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荒地变蚕桑地织出致富路
初冬的祥云县,层峦叠嶂、依山傍水、天蓝水清,自然风光优美令人心旷神怡。祥云县境内有汉、白、彝、苗、回、傈僳等6个世居民族和20多个少数民族,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属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11月17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2020云南公益行”首站在这里正式开启。
中午时分,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在云南驿镇,遇见了骑着摩托车,准备去接小孙女放学的村民老黄。老黄名叫黄义张,今年54岁,是云南驿大坡村四组村民,虽已年过半百,但跨在摩托车上的身姿,颇有年轻人的朝气。满脸藏不住的笑容,写满了他对当下生活的满足,而回忆起多年前的日子,老黄却感触良多。
十年前的老黄家,虽谈不上一贫如洗,却也并不富足。老黄和妻子因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赚钱的门路,只能靠零散的打工维持生计。家里仅有的几亩地种了些核桃,但由于气候不分明和管理技术不科学,也没有多大的收成,只能眼睁睁看着渐渐荒废掉。一直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要供两个儿子上学,尽管夫妻俩省吃俭用,生活还是十分艰苦。
正当两口子为了生计来源一筹莫展时,村里开始宣传鼓励种桑养蚕。没多久,有人靠蚕桑养殖挣着钱的消息传开了,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老黄也决定把自家5亩荒地投入种桑养蚕。没想到,这一种,就是上十年。
“我们这里气候四季都比较温和,很适合种蚕桑,种蚕桑也不需要太大体力,整体投资小、风险低,而且政策好,政府不仅免费送桑树苗、肥料以及蚕卵,后期还帮助我们卖货。”老黄回忆到,在村里的帮助下,种下的5亩桑树存活率很高,而且很快就有了收益,第二年就有2万多元收入。经过夫妻俩十年的精心培育,现在已经发展到20多亩桑树,而且可养四季蚕。“正常情况下,每年靠蚕桑我家纯收入就有上十万。”蚕桑已经成为老黄家里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老黄说,栽桑养蚕不是体力活,而是个耐心活。蚕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的发育,每个阶段都要悉心照料,一个发育阶段没培育好,整体价值就会大大下降。除了蚕本身,桑树也浑身是宝。每年一到11月份以后,桑树就不长叶子了,这时可以把桑树枝卖给外面的企业,添加菌种用来种木耳,一亩桑树的桑枝可以做成几千个木耳菌包。桑枝还可以自己用来编制手工艺品,人勤快点时间富裕的话,便又能获得一笔收入。
“今年受疫情影响,蚕桑价格从50多元/公斤降到36元/公斤,毛收入5万多,只有去年的一半。主要是因为交通受限,货品运不出去。”虽然今年的收入有所下降,但老黄十分淡然,“今年贷款已经全部还清,所以没什么压力,少赚一点也没事,家人在一起开心幸福最重要。”
“这两年我把房子重新装修了一遍,以前住的是泥瓦盖的平房,现在建成了3层高的楼房,一共花了30多万,主要靠自己种桑养蚕多年的积蓄,再加上儿子在外打工挣钱补贴了一些。”泥瓦平房摇身一变三层小洋房,一家人的生活也越过越有滋味,老黄乐呵呵地说,赚钱了,有条件了就要改善下生活,这样才会越过越好。
老黄对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说,新房修好了,家里还买了三台车,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也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自己和老伴儿就在老家养殖蚕桑,照顾小孙女。
“儿孙满堂,一家人其乐融融,都有自己的事做还能赚钱,这不就是小康生活吗?”老黄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但他也并不安于现状。他说,明年开始要扩大蚕桑养殖规模,与更多的公司合作,一边自己赚钱致富,一边也要带动村里继续发展蚕桑产业。
老黄一家通过种桑养蚕过上小康生活,只是祥云县千家万户养蚕脱贫致富故事中的一个。近年来,祥云县发展产业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抓住国家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东桑西移”的发展机遇,重点培植和扶持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栽桑养蚕使不少贫困群众拔出“穷根”、摘掉“穷帽”。
创新构建蚕桑产业发展模式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来到祥云县已经是立冬之后,但这里气候依旧十分温和,白天穿单衣加件薄外套就很舒适。气候温和,四季不分明,无霜期长达9个多月,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让祥云成为种桑养蚕的最佳区域之一,被誉为“养蚕天堂”,目前是云南省优质茧丝基地和十个蚕桑核心基地县之一。
蚕桑产业早已成为祥云当之无愧的特色支柱产业。2019年,全县共饲养蚕种158112张,鲜茧产量达6310.0吨,产值31466.39万元,蚕种饲养量、鲜茧产量和农民售茧收入继续居全省第二位和全州第一位。
祥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这条路就是创新构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发展模式,大力培育职业化蚕农和蚕桑家庭农场,推动蚕桑产业组织化发展,带动全镇栽桑养蚕村组和蚕农增收致富。
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蚕农罗建伟就是尝到这种模式发展甜头的农户之一。
罗建伟家里桑地面积有20多亩,去年四季养了70多张蚕,收入接近15万元,今年大棚养殖加上共育的蚕子,收入增加2万不成问题。他所说的共育模式,就是由合作社抽调当地养殖能手担任散养村民小蚕生长期技术指导和管理,小蚕养大之后又交给蚕农养殖,村民与专业合作社共同培育的养殖模式,通过共育模式,蚕农养殖技术得到保证,养殖风险也得到有效降低。
禾甸镇已经成立4个蚕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镇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专业化蚕农有617户,5万元以上的职业化蚕农有524户,10万元以上的蚕桑家庭农场有8户,组织化发展为更多蚕农注入发展“强心剂”。
与此同时,全县确立扶持龙头企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发展蚕桑基地,打造栽桑养蚕重点村,成立养蚕技术协会,着力培育发展加工型、外向型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了银龙丝绸公司、光生丝绸公司等4家蚕桑龙头企业,建成缫丝厂2个、蚕茧收烘站点14个,安装自动缫丝设备12组4800绪。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蚕桑基地和栽桑养蚕形成了“小农户、大基地”的体系,并成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目前,祥云县全县桑、蚕、茧、丝生产已初具规模,扶持发展栽桑养蚕重点村33个。去冬今春,新发展桑园2325.08亩,全县现有累计桑园面积为95788.03亩,分布在9个乡镇98个村委会,涌现出了青坡、松梅、棕棚、白龙潭、新泽、车乍拉等一批“一村一品”蚕桑专业村,全县栽桑养蚕专业户达2万多户,约有10万人从事栽桑养蚕。
祥云县还把培植蚕桑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桑园布局,提升生态环境,规范化、规模化建设现代农业蚕桑生产基地,结合省级专项资金的使用,以每年300多万元的资金投入、建设和形成一批与蚕桑加工企业相配套的布局合理、优质专用、相对稳定的蚕桑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祥云县把培植蚕桑产业贯穿到扶贫攻坚工作中,充分发挥和利用自然气候和交通区位等具备栽桑养蚕的优越条件,加强扶持引导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祥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何国永介绍,祥云县从“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打造品牌,带动农户”四个关键环节上下工夫,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农田水利等资金项目资金,加强新植桑园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鼓励和引导农民栽桑养蚕。
祥云县云南驿镇大坡村村民黄义张接受记者采访。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王位 摄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经济收入越来越高,未来越来越有奔头。
——黄义张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