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村村民杨文麒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介绍鹿鸣山核桃。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发自云南祥云
11月中下旬,云南祥云县鹿鸣乡迎来核桃大丰收。中间粗两头尖,酷似穿上“盔甲”的橄榄,树上的果子有的还包裹着青壳,有的已经裂开,露出饱满的果核。经过村民的一番精心“收拾”后,这些小果果被送往合作社进行加工,然后销往全国各地。
不同于一般核桃,鹿鸣乡村民种的这种果子叫作美国山核桃,又名“薄壳山核桃”,俗称碧根果。早在1997年,祥云县就开始引进美国山核桃,县内的鹿鸣乡、祥城镇、米甸镇等地都开始实施规模化试种植。其中,鹿鸣乡更是将山核桃种植发展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并逐步发展壮大山核桃产业。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鹿鸣乡7个村种植美国山核桃面积已达3579.8亩,占全县80%以上。目前,祥云全县以鹿鸣乡为主,共发展美国山核桃4219亩,2020年预计产量14300公斤,预计产值100多万元,共带动300多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
“美国山核桃的成功引进带动了鹿鸣乡山核桃产业迈向高品质发展。”祥云县鹿鸣乡宣传委员李银华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在鹿鸣乡,千亩山核桃既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又筑牢了山区脱贫致富的绿色发展链。
并不满足山核桃单一产业发展的鹿鸣乡,这些年来紧扣生态主题,大力发展各种特色产业,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以“两业有保障”为工作重点,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发展青花椒、柑橘、美国山核桃、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产业,成功走出“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新路子,实现发展产业脱贫的目标。
山核桃种植带富农家奔小康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11月17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走进大理祥云县鹿鸣乡。虽已是入冬时节,这里阳光依旧炽烈刺眼,照耀着青山绿水,在冬日里散发出勃勃生机,一片山水田园美景尽收眼底。
鹿鸣乡位于祥云县东南部,距县城39公里,是两州(大理)三县(祥云、弥渡、南华)的交界地,这里曾经是森林茂密、溪流遍布、鸟语花香、马鹿长鸣之地,古称鹿窝河。
鹿鸣乡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属于北亚热带气候,昼夜温差较大,立体垂直性气候较为明显,特别适宜热带、亚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年霜期110天。在这样“天然温室”的生长环境里,产出的山核桃成为无任何公害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不但壳薄易剥,而且核仁肥大、味甜而香。在鹿鸣乡,山核桃种植早已成为家家户户的主导产业,更是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我们7个老乡合伙一共种植了37亩核桃,有美国山核桃也有普通核桃,每亩可以收近百公斤,山核桃每亩能卖到上万元,普通核桃也能卖五六千元。”提到种植山核桃带来的经济效益,鹿鸣乡鹿鸣村村民杨文麒看着自家果园里上千棵郁郁葱葱的核桃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8年前,祥云县祥城镇王家山村的300多棵美国山核桃果树搬到了鹿鸣乡,迅速在当地掀起了一股种植山核桃的热潮,杨文麒也参与其中。从几棵核桃树发展到如今的4000多棵,一亩地一年能有200多公斤的产量,杨文麒一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种核桃以前,杨文麒曾种过玉米和水果蔬菜,但都种不长久,经济收益也不高。但种上了山核桃,他家每年的收入增加了近5万元。家里的房子重新装修了,收入来源也稳定了,不是丰收繁忙的季节,还能到山核桃交易中心打工,每个月工资有3000元左右。杨文麒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有了稳定收入后,如今父母在家开始养猪养鸡,今年他们家准备把家里部分地承包出去,预计明年增收将超过10万元。“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以后还会越过越好。”
杨文麒和老乡一起种植的4000多棵核桃树中,有90%是山核桃,10%是普通核桃。普通核桃每公斤可以卖10到30元,而山核桃每公斤却能卖到80到100元。同样是核桃,为何价格相差上十倍?
“这种美国山核桃,就是你们说的碧根果,品相好,口感也更好。”杨文麒从家拿出两袋山核桃,一袋是碧根果,一袋是普通核桃,向记者展示,“从感官上来说,普通核桃外壳硬厚粗糙,色泽暗淡,形态扁肥。但你看碧根果,外壳光滑,形态修长均匀,更好看。”
杨文麒拿起一颗碧根果,用手轻轻一捏就裂开了口。剥开薄薄的外壳,里面的核仁肥大完整,色泽偏白。他热情地招呼记者品尝,还未入口,一股清香便扑鼻而来,放入口中,果仁口感清脆,回味香甜。
杨文麒说,碧根果可以说是活脱脱的“小油壶”和能量“炸弹”,营养价值非常高。
记者了解到,据数据分析,每100克碧根果的热量高达710卡路里,脂肪含量高达74.27克,是坚果界的脂肪亚军,属于坚果中“富可流油”的典型代表,所以吃起来非常香。相较于普通核桃,碧根果的维生素B1以及矿物质钙、锌等方面含量都更高,尤其B1的含量突出,大概是普通核桃的3倍。
正是看重了碧根果的优势,杨文麒下定决心,要将种植的4000亩核桃继续扩大规模。“碧根果这几年很受市场欢迎,根本不愁销路,所以我下一步就是要提升技术管理,再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虽然山核桃种植带富农家奔小康,但种山核桃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个耐心活。“种下一棵核桃树,通常需要7到8年才能产生结果,投入一些科学管理技术一般也要5到6年。”杨文麒说,山核桃树高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且总是长在陡峭的山坡上,采摘难度比较大。此外,其成长的土壤得通气、保湿,又怕水,还会遇到许多病虫害。
“以后准备多投入到对山核桃的科学管理技术研究上。”准备长期种植山核桃产业的杨文麒和他的同伴们已经意识到不能只依靠传统的种植方式,解决薄壳山核桃种植过程中种苗、管理技术的问题还得靠科学技术,才能把山核桃越种越好,经济收益越来越大。
产业发展提高生活品质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的美国山核桃早已成为鹿鸣乡的特产和支柱型产业之一。
2002年,在云南省林科院和祥云县园艺站的支持下,祥云县鹿鸣乡引进试种美国山核桃150亩,此后逐年发展,至2012年全乡的山核桃已发展到8703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美国山核桃种植基地。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鹿鸣乡实施了美国山核桃提质增效项目,通过“党支部+园艺专家+党员联建档立卡户”的带动方式,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大力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果园管理,实施土壤改良和低产果园改造,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
鹿鸣乡宣传委员李银华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鹿鸣乡下辖7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57个村民小组。截至目前,7个村共种植了美国山核桃3579.8亩。种植美国山核桃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山核桃属乔木,果树长大后还可以涵养水源,增加林地面积,从而践行“两山”理念及“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本次项目总受益人口2514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315人。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祥云县以鹿鸣乡为主,共发展美国山核桃4219亩,2020年预计产量达14300公斤,预计产值100多万元,带动3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
李银华说,美国山核桃的成功引进带动了鹿鸣乡山核桃产业迈向高品质发展,未来想要进一步提升山核桃的附加值,必须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有效改变以出售核桃干果和加工核桃仁初级产品的现状,进一步延长核桃产业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带动农村劳动用工,增加群众收入,促进核桃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收入高了,生活品质也越来越高。如今各种超市、农贸市场也在鹿鸣这个小乡镇里建了起来。
11月19日,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走在鹿鸣乡的街上,看到了一家正在筹备开业的“好乐多”超市。不同于一般的商超,这家超市更像一个批发中心,宽广敞亮,货架上的商品琳良满目,高达上万种。“没有你买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生活所需的小商品应有尽有。”超市售货员小张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超市再过两天就要开业了,是街上最大的一家超市。
去年,在鹿鸣村还建了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近2000平方米的钢架大棚,里面排满了整齐紧凑的商铺,旁边设有停车场,再往里走还有一条红色长廊……视野开阔,设施齐全。高寒偏远的山区小乡镇竟然有这么大型的农贸市场,让人惊叹。
鹿鸣乡总人口13139人,鹿鸣村总人口2903人,鹿鸣街是全乡乃至南华县、弥渡县邻近地区群众农副产品、土特产集散交易中心,覆盖区域广,商贸流通量大,商客不断。然而,鹿鸣乡却是全县唯一没有集贸市场的乡镇,由于原来街道规划滞后,布局不尽合理,这里以前一到逢五逢十的街天,摆摊的、赶集的全部出来了,经常造成交通瘫痪。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鹿鸣乡党委政府坚持“功能整合、高效利用”的思路,以“街天是市场,平日是休闲广场”为定位,决定在鹿鸣村建设一个大型农贸市场,将鹿鸣街的商铺统一搬迁至此,并修建党建文化长廊等附属设施。2018年,一个建筑面积为8000余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正式动工,2019年6月全部完工。
如今的小铺子农贸市场,不仅是集商贸、物流于一体的集散地,还是丰富周边群众娱乐文化的活动场所。
“村集体经济薄弱一直是我们村的老大难问题,小铺子农贸市场不仅打开了商货交易的大门,同时也打开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大门!”鹿鸣村党总支书记李学贵算了算账,“今后每年全村就会有20-3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了。”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拓展扶贫新路径
发展才是硬道理,产业才是钱袋子。鹿鸣乡把传统产业做成优势产业,把新兴产业做成了致富产业,发展多种特色产业拓展扶贫新路径。
这些年来,鹿鸣乡党委政府紧扣生态主题,积极用实践践行“两山”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县委要求,推广“一村一品”生产模式,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发展青花椒、柑橘、美国山核桃、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产业,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鹿鸣乡7个行政村,除了山核桃,大部分山地、坡地其实也很适宜种植青花椒。因地制宜,鹿鸣乡雄里坡青花椒产业园的先行先试,为鹿鸣群众探索出一项继美国山核桃后,又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从2015年开始进行青花椒种植,2015年到2016年间发展青花椒1500亩,2017年发展青花椒3777.5亩。在乡党委政府的统筹下,扶贫、农业等行业部门“组合”发力,通过给鹿鸣乡群众免费发放青花椒苗、主动送技到家门等方式展开帮扶工作。
如今,雄里坡青花椒产业园已经实现青花椒粗加工、统一外售,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促进鹿鸣乡青花椒品牌的树立。截至目前,全乡发展青花椒6328.6亩,受益人口1660户,687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6户,1142人;边缘户12户,47人。实现了群众户户种青花椒、人人有收入。
在弥长村,则通过实行“党支部+产业发展+蚕桑大户带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走上了栽桑养蚕之路。在政府的提倡下,在弥长村推广蚕桑养殖。蚕桑养殖受益总人口25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300人。通过技术指导,优选品种,弥长村2019年秋季养蚕50张,产量达到2000公斤,均价54元,实现产值11万元,短期内见到经济成效。
在龙水村,村委会规模化生猪养殖产业园创建项目,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实现了养殖、技术指导、销售一条龙,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效率,增加产值,有效带动龙水村农民增收致富。依托规模化生猪养殖产业园项目,建设标准化猪舍1栋620平方米,配套圈舍基础、标准化养殖设备、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吸纳全村51户19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
村村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可桑木箐村因特殊的地理和山地气候,10多年来都没有找着与之相匹配的产业,随之也成为祥云县64个贫困村之一。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鹿鸣乡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决定以桑木箐村、罗溪村“一村一品”水果产业园的打造为契机,深入开展技术下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产业发展短板,逐渐壮大了柑桔产业。
目前,桑木箐村委会“一村一品”柑橘产业园创建项目实施,种植柑橘352.5亩以上,总受益人口1873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223人。结合当前市场需求,以及专家建议,选择种植市场行情比较稳定的沃柑、茂谷柑。以2018年为例,30亩的沃柑实现了4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亩产值一万多元,远远高出烤烟、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的亩产值。
“鹿鸣乡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上始终坚持发展产业筑基础,拓宽就业促增收的思路,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培植青花椒、沃柑、美国山核桃、魔芋、蚕桑等产业,发展壮大生猪、土鸡养殖产业。就业上,整合乡、村、组、帮扶单位等力量广泛宣传劳动力转移相关政策,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动员广大群众响应国家复工复产的号召,鼓励外出务工,不断增加收入渠道,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鹿鸣乡党委书记李红志说。
目前,鹿鸣乡开展就业培训619人次,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117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转移就业583人,实现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就业全覆盖。
记者手记
一方水土“扶”一方
11月17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云南行”来到云南祥云县鹿鸣乡,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特色产业发展给这个曾经偏远、贫穷的村落带来的巨大变化。
鹿鸣乡曾经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资源贫乏。在祥云人眼里,这里是偏远、贫穷、落后的象征。随着脱贫攻坚开展,鹿鸣乡持续按照“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格局,因地制宜,按照各村特色,着重发展青花椒、美国山核桃、柑橘、蚕桑、烤烟等产业,带动当地发展。弥长村就是其中重点打造的两个示范园之一。
弥长村是鹿鸣乡下辖的行政村,辖8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35户,有乡村人口2460人,其中农业人口2438人,劳动力146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48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我们了解到,弥长村现有蚕桑产业种植基地及乡村振兴综合提升建设项目。在政府的提倡下,弥长村已在推广蚕桑养殖。蚕桑养殖受益总人口25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300人。通过技术指导、优选品种,弥长村2019年秋季养蚕50张,产量达到2000公斤,均价54元,实现产值11万元,把传统产业做成优势产业,把新兴产业做成了致富产业。预计蚕桑产业将成为擦亮弥长村的新名片。
此外,弥长村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加大支柱产业培植,群众的收入渠道也更加多元化,不仅有烤烟、蚕桑、林果等种植业,还有生猪、土鸡养殖以及外出务工等多项收入,为实现乡村振兴、群众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前,弥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三千多元,到2018年达到了八千多元。一位村民说,如今的生活好了起来,以前的小铺子农贸市场不仅是集商贸、物流于一体的集散地了,还是丰富周边群众娱乐文化的活动场所。买完东西还可以去长廊里坐坐,了解一下党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振兴的相关知识,很不错。
前往弥长村的路全是上坡和弯道,在一个弯道尽头的山坡上,我们遇到了现年58岁的弥长村村民罗绍明。罗绍明家中一共六口人,儿子外出务工。与鹿鸣乡其他的村民不同的是,罗绍明一家主要的农业的收入既不是依靠山核桃也不是依靠养蚕,而是传统的种苞谷。“我们的生活水平中等,基本的生活也不成问题,不需要政府的扶贫资金,现在生活水平都改善了,不缺吃也不缺穿了,我们就是慢慢的过日子。”罗绍明腼腆地说,“我们要感谢党,感谢国家,国家带领一些落后的人慢慢走向不缺穿不缺吃的路,我们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鹿鸣乡山核桃。
杨文麒接受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采访。
杨文麒的核桃园。本版图片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卢珊 王位 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