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士孝展示今年已挂果的果树。
叶士孝展示种植的红心柚。
深藏大山的水果庄园。本版图片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璟 摄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璟 发自云南永德
深秋时分,地处滇西的云南临沧阳光依旧火辣刺眼。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从永德县城出发向西行进约50公里,淌过赛米河一段细小的支流,沿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继续我们的公益之行。从高处望去,云贵高原上扑腾而来的崇山峻岭,峰峦起伏,重岩迭嶂,将永德县勐板乡的几处村庄隔离开来。
就在这郁郁葱葱之中,突然出现的金黄色斑斑点点,将大山点缀得格外艳丽。一株株挂满金灿灿果实的果树,给大山带来勃勃生机。群山环绕的大山深处,一座水果庄园拔地而起,让当地人眼前一亮。在他们眼里,方圆几百里内,还从未见过如此规模成片的柑橘种植园区。
藏在深山人未识,终有时日露峥嵘。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地。如今,在庄园主人的精心打理和培育下,一株株果苗已经开始投产挂果,规模化种植在这里初步成型。国庆节后,络绎不绝的游人使得这座深藏大山的庄园热闹起来,如今,周末采摘游成了永德县及旁边镇康县居民一大观光旅游去处。
对于一直以茶产业为发展基石、致力于打造名山名茶的永德县和勐板乡而言,这座水果庄园的横空出世,无疑为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拓宽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柑橘类水果种植在永德县和周边地区来说完全是一片空白。”水果庄园负责人叶士孝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勐板乡的地理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柑橘类水果,然而在整个永德县乃至临沧市,几乎没有规模化产业种植。叶士孝通过自己流转的170亩山地,培育壮大永德县的柑橘水果产业,努力填补当地在这一块产业上的空白,他说,要让这一颗颗金灿灿的柑橘,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实现永德柑橘种植产业“零”突破
提起永德县的水果,多数人一般会想到芒果或者甘蔗。永德茶叶、永德核桃、永德诃子、永德芒果……在永德丰富的特产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柑橘。然而,有着30多年水果种植经验的叶士孝,却并不这么看。
“我一辈子都在跟水果、农业、园林打交道,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已经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叶士孝是浙江人,他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自己年轻时就开始走南闯北,在各地承接农林业项目,包括培育树苗及给林业部门提供树苗等。直到1998年,结婚后,他开始在云南临沧定居。
叶士孝的妻子是勐板乡水城村人。勐板乡地处永德县西部,与永康镇相连,水城村过去几公里就是永康镇。和全乡大部分山村一样,水城村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四周群山环绕,重峦叠嶂,以山地为主,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在临沧生活时,正值当地大力发展经济林,叶士孝主要给各单位供应树苗。那时他就发现,整个永德县乃至临沧市,各类果树苗的需求量都很大,但就是柑橘类果树几乎无人问津。但实际上,以叶士孝多年积累的种果经验来看,永德县是非常适合这类水果种植的。
果苗供应给别人,不如自己来做,这么些年下来,叶士孝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于是5年前,叶士孝和两个合伙人在广西河池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共同投资建成了一座果园。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果园很快上了轨道并初具规模。手头有了宽裕的资金,自己又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叶士孝决定趁势追击扩大业务发展,再建一家完全属于自己的果园。
为了拓宽市场渠道,新果园一定要有新的品种,因此选址是关键,既要符合水果种植条件,又要有市场发展潜力。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叶士孝觉得妻子的娘家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宝地”。
叶士孝说,妻子娘家所在的水城村土地资源优越,但长期存在产业发展单一,且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近年来,村里在继续发展核桃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开始大力发展有机生态茶园建设,村民生活环境终于逐步有了改善。但有着30多年果树栽培种植经验的叶士孝发现,水城村海拔不到1200米,昼夜温差大,无论是气候、湿度还是日照、土壤等,都非常适合种植柑橘,“放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不种,真是太可惜了!这里正是适合我大展拳脚的地方。”
说干就干。2018年,这个勐板乡女婿在水城村的大山里流转了170亩地,打造出一个“绿青山水果庄园”,开始规模化种植水果。目前,果园内水果种类已经有近20种,以柑橘类水果为主,主要包括沃柑、砂糖橘、红心柚、脐橙、冰糖橙、白玉枇杷、红心猕猴桃、黑珍珠樱桃等。
“我对这个地方很熟悉,因为如果不了解这个地方的气候土壤,像这么大规模的投资是有很大风险的,比如种不出来水果,或者种出来的水果品种不好,都不行。”叶士孝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自己截至目前已经投入了近170万元,但他很有信心:两年之内,也就是投建庄园的第五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我当时(果树)种下去时心里面就没什么担心的了,这里的自然资源条件真的非常合适,一直没有人规模化发展种植,确实太可惜,就是需要像我这样敢于‘开荒’的。”
叶士孝说,和水果打了一辈子交道,柑橘的主产区他去过不少。永德县也有人种过老品种的柑橘,包括甜橙、椪柑等,他也曾接触过。在永德生活十几年,他发现本土的椪柑品质其实非常好,甚至比有些主产区产的还要好,只是生产不具规模化罢了。
椪柑属于老柑橘品种,于是叶士孝选择在果园里种植沃柑、红心柚等较新的品种。今年,在自己的精心栽培和管理下,果园里的沃柑开始挂果,产量大约有5吨,这让叶士孝非常高兴。他说,沃柑种到第5年开始,亩产可以达到5000斤到7000斤。因此按照他的初步估计,随着果树逐年长高长大,明年沃柑产量可以达到30吨,后年就可以超过50吨。
叶士孝的“生意经”还不止这样。他告诉记者,果园里的沃柑是“反季节”种的。也就是在现在这个阶段,沃柑大量成熟上市的时候,他的果子还没有成熟。而等到腊月,别人的沃柑基本卖完了,他的果子才上市,然后卖到第二年清明节以后。而明年第二次挂果成熟时,差不多是火把节期间,即农历6月。“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没有橘子的,这样的话我的果子市场需求量就会更大,销量也会更好。永德这一块的柑橘产业,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把握优势布局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乡村”“建设生态旅游 振兴新农村”……在叶士孝的果园里,像这样的横幅随处可见。
“我是每天都看新闻的,我虽然是农民,只有初中文化,但是不管做什么,首先都是要了解国家的发展情况。”叶士孝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他这两年听的最多的、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乡村振兴。“在我的理解里,乡村振兴就是要建设美丽的新农村,就是要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产业要做起来,经济要强起来。我觉得我们现在就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在做。”
叶士孝说,水城村一直以来基础设施都很差,但是这几年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户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不少人家里还买了车。今年果园的水果挂果后,周边县乡不少村民慕名找来,争先恐后进购水果,用微型车或者皮卡车拉到集市去卖。因为叶士孝果园里水果的品种,在当地基本上很少有人种,市场上销售的也都是别的城市运来的,新鲜程度自然比不上果园里现场摘下来的。因此果园里的水果一旦熟了,很快就被销售一空,根本不愁销路。“产量少了我这里还供不应求,可见这类水果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叶士孝告诉记者,除了直接来批发水果的,也有不少农户想学习他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还有的家里有三五亩地的,会来这里进购树苗,想尝试也种一种,他都一一满足。“树苗都是我自己在这里培育的,我的经验也比较丰富,大家一起把这个产业做起来,一起赚钱,这里经济也就起来了嘛!”
除了发展产业,果园还带动了当地的村民务工增收。目前果园里共有5个长期工人,每人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工资,主要工作就是除草、杀虫、施肥等。工人们在这里一年能挣到3万多元工资收入,还能学习技术,乐此不彼。到农忙的时候,果园就要临时请人帮忙,一天工钱几十元,每天都需要二三十个工人。这对叶士孝来说是很高的投入成本,但是他觉得,给妻子老家的乡亲们增加一些收入渠道,是很有意义的事。
叶士孝说,目前他只身在勐板乡管理自己的果园,家人都还在自己的老家浙江生活,但果园明年开始量产后,全家人都要来帮忙。“家人都很支持我,他们也都相信我。”
叶士孝有一对子女,女儿目前在武汉一所高校读书,成绩非常好,让他引以为豪。“一开学,他们班上就说有两个名额可以入党,我女儿就是其中之一,我特别高兴,非常支持她。她学美术的,还经常说要帮我设计一下庄园呢。”
对儿子,叶士孝也是充满期待。儿子明年就要满18岁了,第一件事就是去考个驾照,然后继承父亲的衣钵。果园量产走上轨道后,叶士孝准备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这需要靠年轻人来操持,他决定将这项业务交给儿子。“孩子们总说我是水果方面的专家,我也经常告诉他们,我的知识不是学校里教出来的,而是土地上积累起来的经验,所以做人,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才行。”
作为永德的第一个柑橘类水果庄园,叶士孝果园里大部分果树今年已开始挂果,自然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光游玩。如今果园规模已经起来,叶士孝也将果园打造成了一个旅游采摘观光园,开始大力推进农旅融合的发展步伐。一到周末,周边很多人都会带着家人到这里采摘游玩。毕竟规模化的柑橘果园,在永德还是第一次出现。从国庆节后水果开始成熟,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绿青山水果庄园就已经接待了五六百人次。叶士孝说,很多人来吃了庄园红心柚,觉得特别好吃,于是买了回去带给亲戚朋友吃,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多,果园的名气也大了起来。“种水果一定要保证两个关键,第一个品质要好,第二个要产量跟得上。如果品质不好,种出来果子没人要;品质好但产量跟不上也没用,因为收入不能提高。”
对果园未来的发展,叶士孝也早已有了计划。他说,等果园产量大起来了之后,就会成立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在村里建成一个30吨以上的冷库,用来储存水果,进行反季节销售,以扩大自己的生产经营规模。同时,等电子商务业务发展起来了,果园的水果就不仅要卖到永德县、临沧市里,还要外销出去。 开公司、建冷库、搞网购……叶士孝对果园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也信心十足。
但从0到1的突破,产业发展刚起步,也有让他苦恼的事。
从勐板乡出发到水城村,10多公里,几乎全是蜿蜒曲折的山路。而在前往绿青山水果庄园的途中,要不是有当地人的指引,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车队更是连进山的路都找不到。
“过来采摘的游客也都反映了到我们这里路太差的问题,这也是我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叶士孝告诉记者,县里、乡里的领导干部得知他在这里打造了一座水果庄园后,主动找了过来,告诉他有困难一定要向政府求助。在得知叶士孝的难处后,乡政府立即向他承诺,尽快把进出庄园的路修好。
11月22日下午,临近太阳落山,在通往绿青山水果庄园的山路上,一台小型挖掘机还在有条不紊地作业中。挖机司机告诉记者,庄园的果子下月就要成熟了,需要抓紧将路修通,方便水果的运送和人员车辆的进出。
勐板乡乡长施应莲告诉记者,打通交通瓶颈制约,发展产业才更有底气。长期以来,勐板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村市场主要以农副产品为主,市场流通方式也是自产自销,市场发展空间小,基本上只局限于临沧市内。因此,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布局多元化产业发展,需要叶士孝这样的“探索者”“开荒者”。不断拓展勐板乡的农村市场,使农村市场成为全乡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勐板乡近几年的发展重点。“我们一定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才能持续提高农民收入。”
记者手记
脱贫攻坚路上信心满怀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璟 卢珊
今年9月,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前往红色革命圣地延安,开启“长江商报2020延安公益行”,时隔不到两个月,11月,突击队再次出发,来到四季风光变幻多姿的七彩云南,开启了“长江商报公益联盟2020云南行”。
11月16日早上八点整,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在武汉站集结完毕,虽然此时的天气还带有寒意,但突击队员们人人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对云南公益行期盼满满。作为团队的摄影记者,我用手里的单反相机记录下了队员们互相贴队标,加油打气的画面。八点十五分,在高铁检票口前,突击队成员站成一排,喊出了我们的口号,“我们向云南出发了!”下午三时四十,突击队顺利抵达昆明站,前脚刚下高铁,后脚马上坐进汽车,赶往三百公里外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掀开云南公益之行的序幕。
11月17日,我们到达了此次公益行的第一站——云南大理州祥云县。沿着弯曲的山路,我们走进了鹿鸣乡的山核桃园。一进入园区,秋风劲吹,核桃树枝头挂满了果实,林间夹杂着的野花野草也争奇斗艳,山上处处彰显了自然生态的魅力。第一次见到山核桃林,倍感神奇,我情不自禁地拿出相机记录下这一片山间美景。在山核桃园里,我们采访了种核桃的鹿鸣村村民杨文麒。从他口中得知,这一片山核桃林是他与7个老乡合种的。自从种上了山核桃,他们家每年的年收入增加了将近5万元,一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鹿鸣乡也将山核桃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支柱型产业来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
11月19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离开祥云,前往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乡,在这里开启长江商报公益联盟2020云南行的第二站。采访中了解到,茶叶是临沧市的主要产业之一,蚂蚁堆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普洱茶,还有很多是老树、古树,茶叶质量很好。但是在茶叶加工以及存放的技术上一直存在问题,急需一家成熟的茶叶加工厂。201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帮助下,蚂蚁堆茶厂成功筹建,成为了全乡唯一的茶庄园标准化精制厂。茶厂建成投产后,为蚂蚁堆村增加了集体收入,并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茶厂还有效带动周边村组茶叶产业发展,提高周边农户务工收入,让茶叶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重要产业。
11月20日,在结束了蚂蚁堆乡的公益活动后,突击队马不停蹄,驱车三百多公里赶往下一站目的地——临沧市永德县。永德地处滇西南边陲,是滇缅往来的重要通道之一,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江东走廊。永德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云南省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并且是临沧8县区最后一个脱贫退出贫困的县。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全县10个乡镇中,识别出贫困乡4个;在118个村(社区)中,贫困村有9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055户55396人。
在永德县的公益活动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户丫村党支部书记穆文锐。穆文锐只有中专文化,但在他自2016年担任户丫村村支书以来,一直都在思考、钻研如何让户丫村早日脱贫致富,带领村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2017年的一次外出考察学习,让他看到了蔬菜种植产业增收致富的前景。说干就干,回到户丫村,经村干部讨论后,户丫村成立了“核茶裕种植产业合作社”,牵头建设30亩蔬菜种植基地,将建档立卡户纳入社员,带动农户发展烤烟、蔬菜等新产业,目前合作社成员已增加到138户。据介绍,村民在合作社务工每天有70元收入,2019年村民在合作社实现务工收入25万元。
采访当天,艳阳高照,穆文锐的笑容显得格外温暖。我想,这就是一个普通乡村普通村支书让人感到不平凡的瞬间。在为期十天的公益活动中,我们接触并采访了很多乡村干部,他们也都不断探索勇于尝试反复钻研,因地制宜,带领群众走上自己的脱贫致富大道。而全国还有无数像穆文锐这样全身心投身于脱贫攻坚战的基层干部,我相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坚定目标苦干实干,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