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公益助农产品在延川县梁家河发货现场。本版图片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璟 摄
红石崖村民自发为长江商公益助农产品发货。
长江商公益助农产品黄龙县发货现场。
富县高塬玫瑰有机苹果装车。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璟 发自西安
冬日的黄土高原独享大自然给予的宁静,一场大雪让这里的沟沟壑壑、山山峁峁都披上一层厚厚的白色毛毯。零下十几度的气温,抵挡不住高原儿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也阻挡不了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公益助农的脚步。
12月21日至24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2020延安公益行活动在陕西省延安市圆满收官。依托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平台,首批价值近百万元的公益助农产品,分别从黄龙县、富县、延川县发往全国各地,直接惠及贫困农户超过100户。
2020年,长江商报以新闻扶贫和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先后北上陕西延安、西行七彩云南,通过直接认购助农产品、文字视频新闻报道、融媒体公益广告等方式开展公益活动,整体投入资金已超过1000万元。
“媒体做公益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媒体的平台优势、号召力和影响力却很大。”长江商报董事长、公益联盟项目发起人姚海鹰表示,借助媒体平台,汇集资本力量,与A股优质上市公司一起从事公益和慈善事业,以彰显企业品牌为己任,以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就能以几何级的洪荒之力助力社会发展。“媒体和企业作为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必须责无旁贷扛起社会责任大旗,如能携手拓展公益、共建美丽中国,实为顺应时代的珠联璧合之义举。”
订购助农产品助黄龙拓展销售渠道
莫道冬日凋零,冬日自有风情。12月21日,延安黄龙深山一片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走在枯枝与落叶交织的山间小道上,冬日深山寒意迎面而来。但在黄龙县石堡镇红石崖便民服务中心,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里,是长江商报2020延安公益助农活动黄龙县石堡镇的发货现场。30多位村民自发赶到现场,打包、装箱、装车,忙得不亦乐乎。数百件来自贫困户家中的农特产品,作为长江商报首批公益助农产品,正等待送到公益爱心人士手中。
“长江商报此次来黄龙县石堡镇开展的公益助农活动,对红石崖的老百姓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黄龙县石堡镇兴农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华平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红石崖社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距离黄龙县城近40公里,位于黄龙县与渭南市澄城县、合阳县的三县交界处。长期以来,红石崖社区以发展蔬菜产业作为经济支柱,但过于单一的产业发展难以让农民真正脱贫致富。于是去年开始,红石崖转变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核桃为主,中药材为辅,蔬菜、中蜂、花椒、养殖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模式。然而,地理、交通等制约因素,又成为了这里农产品销售的“拦路虎”。“好的山货运不出去,大的客商也不愿意进来,因此这次公益助农活动,及时又有效地解决了这里群众的产品销售需求。”
张华平说,红石崖社区深处山区,基础设施、交通道路和生产条件都比较差,目前村里居住的人口大概有1000多人,但年轻人很少。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一定影响,加上部分产品遭受冻灾,群众收入也受到了影响。为了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市场问题,石堡镇今年专门成立了兴农公司,配合政府对贫困群众进行帮扶。但公司才启动不久,业务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的到来,让山区的贫困群众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发货现场,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发现正在帮忙的群众中,有穿着工作服的环卫工人,还有戴着“森林防火”袖章的巡查员。张华平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周边的村民,得知助农产品要发货了,全部早早地自发赶到现场来帮忙。“运出大山的每一份农产品,都是当地农产品销售的支持,是对这里经济发展的锦上添花。”
在此以前,张华平曾在黄龙县当过10多年的扶贫办主任,脱贫攻坚这些年来对黄龙的改变,他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出行的问题解决了,整体收入提高了,不仅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还有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黄龙县这里地形复杂,人口相对稀少,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未来我们更要加大力度,帮助群众解决销售问题,壮大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
“通过与长江商报的合作,不仅帮助贫困户和农户销售农产品,切实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还进一步拓宽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助推消费扶贫工作向深入开展。”石堡镇组织委员吕雪龙介绍,今年石堡镇开展消费扶贫工作以来,已累计销售农副产品43.8万余元。截至目前,石堡镇已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也已全部达标。首批长江商报助农产品直接惠及到全镇62户困难群众,不仅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增加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也增强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希望继续和长江商报加强合作,帮助石堡镇、黄龙县越来越多的好产品走出大山,助力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红石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李成东告诉记者,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为了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今年6月,黄龙县在陕西省首推乡村振兴专员制度,赋能乡村振兴。首批录用47人担任全县47个行政村乡村振兴专员,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而设置的专岗,将履行指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等职责。
在红石崖村担任乡村振兴专员的,就是从武汉回到家乡创业的小伙卫鑫杰。作为第五届“长江学子”优秀大学毕业生,去年才从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毕业的卫鑫杰有着优秀的创新创业理念,也曾随学校参加过长江商报举办的大学生校园营销大赛。他深知产业对乡村的影响,也看到了发展的机遇。目前,卫鑫杰已注册了一家公司,针对黄龙山上盛产的一种地道药材进行研究,并开发出4款产品。他告诉记者,下一步打算通过电商销售产品,并且同步研究种植培育,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种植,“我知道我的家乡有哪些资源,毕业后又在武汉最大的电商公司工作过,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一定能干出点成绩,不怕乡亲们赚不了钱。”
卫鑫杰的创业激情感染了当地一大批跟他同步回乡的年轻人。李成东说,以人才助发展、以产业促振兴,下一步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群众管理和技能水平,促进群众增收。“守住我们的青山绿水,打造我们的金山银山,希望借助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的平台,让黄龙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
力促富县有机苹果进入华中市场
为积极响应国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政策,努力践行主流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年以来,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三到延安,代表优秀上市公司和企业家,在延安地区进行消费扶贫、公益助农和新闻扶贫等系列公益活动,购买并帮助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带动产品销量,为红色延安的顺利脱贫致富加持助力,共同推动黄土高原方兴未艾的乡村振兴事业。
12月22日,在延安富县高塬果业专业合作社,一箱箱标注为“延安苹果”的有机苹果从气调贮藏库中运出,经工作人员清点、打印单号后,被装上顺丰速运货车。自今年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开展公益助农活动以来,高塬合作社及其合作的300多家农户,是依托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平台获益最快、最直接的公益帮扶对象。
今年9月底,“2020长江商报延安公益行”走进延安富县,与高塬合作社签订了公益助农认购协议。随后,经过多次的立体宣传和大篇幅报道,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富县有机苹果便引起了华中地区消费者和市场的关注。10月底,武汉大型商超中商超市在看到长江商报的报道后,随即与高塬合作社负责人孔建军取得联系,双方签下了金额50万元的有机苹果销售合同。12月初,孔建军携1万斤富县有机苹果首次抵汉,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第29届中国食品博览会暨中国(武汉)国际食品交易会,正式开启延安苹果在华中地区的消费市场。
“长江商报先后多次对我们这些扶贫企业,包括我们的‘高塬玫瑰’有机苹果进行报道,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很大。现在首批助农产品就要送到武汉人民的手中了,我感觉到心里很激动。”在发货现场,孔建军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今年因疫情和霜冻,合作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合作社上下共同的努力和克服,收益状况基本和上年持平,高塬玫瑰有机苹果现在还是能走向全国各地,依然能卖得很火。虽然苹果受到霜冻的影响产量有所下降,但由于今年苹果的价格比去年要高,所以合作社的销售收入有所增长,农民的收入也比去年高了不少。
孔建军说,就在几天前,合作社在富县茶坊镇羌村油坊塬小组新建的1000亩苹果基地有机证书已经发下来了,因此合作社目前的有机苹果种植规模已达到2000亩。这样一来,合作社社员的收益便提高了。“明年我们的有机苹果如果在没有其他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产量肯定会比今年高,到明年这个时候,我们的产量应该可以达到800万斤,就能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了。”
孔建军告诉记者,通过与长江商报的合作,并依托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平台,富县有机苹果目前已经成功进入武汉和华中地区的市场,高塬合作社也已经开始正式布局华中市场。“下一步,我们要用更好的品质和一流的服务,让华中地区更多的人吃到我们的有机苹果,让我们的农户收益满满,让‘高塬玫瑰’在华中大地开花结果。”
在高塬合作社的苹果种植基地里,生产队长张延峰正带领几名果农对果树进行冬季修剪。果园的地上还有未融化的积雪,光秃秃的树干与枝丫上,苹果早已被全部采完,与长江商报公益记者秋天丰收时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
“苹果树已经进入休眠期,这个时候就需要精心地修剪,对果树起到一个调节作用。”张延峰告诉记者,修剪了枝条的苹果树来年产量和品质都会更高,因为营养可以更好地传送到果子里。“我很有信心,明年的苹果会更大、更甜、更好吃。”
伴随着一阵阵嗞嗞声,记者发现果农正在使用的是一把电动剪。张延峰说,用电动剪和电锯进行修剪,不仅农户会更省时省力,修剪后的果树枝也比手动剪刀修剪的更接近自然生长状态。如今农户的收入提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都在进步,越来越多的机械化农作手段也得以广泛运用,这也是农副产品质量和产量一步步提高的关键。
孔建军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今年合作社在产业扶贫方面,共带动了124户贫困户生产有机苹果,并先后通过3次技术培训,帮助600多人次进行产业升级,发放的有机肥料已经超过70吨。在合作社的推动下,如今农户生产的有机苹果质量也在逐年提高。
“我感觉就像当初我们喊的那句口号一样:‘长江商报 高塬玫瑰 合作共赢’,长江商报正在把我们的有机苹果推向高端。”孔建军说,有机苹果属于高质量苹果,也是高品质生活的一份子。在乡村振兴大好局面下,一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有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出现。目前高塬合作社的2000亩有机苹果,不仅要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也要带动周边的果农和企业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实现有机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和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实现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之一。希望在长江商报的帮助下,有更多的企业关注到我们,有更多的消费者能爱上我们的有机苹果。”
公益投入总价值超千万彰显责任担当
“能参与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的助农活动,让我非常光荣;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我们村里生产的小米、红枣,也让我非常高兴。”11月23日,在延川县梁家河村老梁陕北土特产超市门口,店主人梁玉金和老伴看着满载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助农产品的小货车缓缓驶出村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花草树木披上银装,河流结上厚厚一层冰,如今这个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迎来了一年中的“淡季”,但不时进入村子的游客经过这家土特产超市时,仍能感受到老两口的热情。
梁家河村曾经是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在脱贫攻坚战略的引领下,近年来这里发展了高标准优质苹果园、办起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建起了现代设施蔬菜大棚,村民吃上“生态饭”和“旅游饭”的同时,也搬进了移民安置社区内的新楼房。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96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1634元。产业兴旺,生态改善,村里通了柏油路,接入了互联网,如今,脱贫后的梁家河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迈上小康之路。
“长江商报的公益助农活动,一方面给我自己带来了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我们村里农户的收入增长。”老梁告诉记者,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收入比去年少了很多,但是满打满算,他家里还是能有上十万元收入。店里卖的都是村里农户自己种的小米、苹果、红枣,口感好,价格不高,很受游客欢迎。如今村里的生态环境大有提升,各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农户收入也是蹭蹭往上窜。
生态环境由黄到绿,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延安市将精准扶贫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脱贫致富和生态文明的双赢。决战决胜之年,长江商报和全国人民以及226万延安老区人民一起,共同见证革命圣地的脱贫攻坚成果。
“受疫情的触动,长江商报决定马上拓展公益。”长江商报董事长、公益联盟发起人姚海鹰介绍,“我们要用公益行为努力寻求一种改变、美好和平衡。投身公益就从现在开始,那怕是从0起步,从0到1就是巨大突破。”
总行程超一万公里,在广袤苍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中穿行,先后深入洛川、富县、黄龙、延川、安塞等地,长江商报用延安精神打造出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团队,努力践行由资本市场和企业家共同赋能的“2020长江商报延安公益行”活动,为革命圣地的蓬勃发展喝彩;历时半个月,一路风尘一路歌,深入祥云、临沧、永德、保山等地,长江商报在云贵高原山巅之上奔走采访,完成“长江商报公益联盟2020云南公益行”……
2020年,长江商报通过长达20来天跨越陕西和云南两省的公益实践,在新闻扶贫、消费扶贫、直播带货和全方位的融媒体广告投入等方面,已实现公益总价值投入超千万。
2021年,我们将再出发,通过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汇聚更多伙伴和资源,按照自己的设计将公益项目做好,把公益效果实施好并使之具有可持续性。以长江商报为纽带搭建公益平台,将凝聚更多热心公益的上市公司伙伴,以协议形式确定权利、义务、实施方式,筹集公益项目资金,出具和发布公益报告,详细彰显我们的公益贡献、社会价值和责任担当。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