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企民携手守护基层公卫事业 公益项目助力乡村健康扶贫

企民携手守护基层公卫事业 公益项目助力乡村健康扶贫

2021-03-01 07:31:5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社会力量在脱贫攻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肩负扶贫责任,为贫困地区贡献力量。他们整合自身扶贫资源,积极探索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以及健康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扶贫方式。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璟

乡村的山路十八弯,乡村的水路九连环。

在大多数中国农村,承担村民健康卫生服务的医疗单位,都与大部分村组有着相当远的一段距离。交通不便、条件有限,村民就医往往需要一路颠簸,花上大半天才能到达。驻守于此的乡村医生,便是守护他们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门。然而,这个守护着中国农村近7亿村民的群体,也长期面临地位不高、工资低下、缺乏保障等状况。

乡村振兴尤需振兴乡村健康事业,“健康中国”战略必须从基层抓起。

近年来,部署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更好保障农村居民健康,成为医疗改革的重点抓手。另一方面,社会力量的不断注入,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医生群体。

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上海复星集团凭借“健康暖心——乡村医生健康扶贫”公益项目,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奖。该项目启动三年来,已帮扶12545个行政村卫生室,守护22192名乡村医生,惠及70个国家级贫困县的300万户家庭。

150万村医守护6.5亿农民

“小时候睡觉,我们总是半夜被狗叫声惊醒。不出意料,爸爸不是被人叫去看病,就是出诊完刚刚回来。”李国泰的大儿子定居省城多年,但至今仍记得儿时夜里常被狗叫吵醒的经历。

李国泰是江西省于都县岭背镇小禾溪村的乡村医生,今年已是他行医的第55个年头。自1966年开始在村里办保健室行医,这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村里不少人家中,四五代人都是在李国泰手上看的病,因为他不仅医德好、医术精,还始终有着一颗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的初心。年逾古稀的李国泰矢志不渝守护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健康,温暖着村里男女老少的心,见证着治病救人初心的伟大力量。

翻开李国泰的处方记录,绝大多数诊疗费用都在几元到十几元不等。个别村民没钱去外面的医院看病,李国泰便想方设法帮他们准备盘缠、筹备医药费。对于经济拮据、赊欠医药费的村民,李国泰也从不催收。哪怕有些赊账经年累月已有二三十年,他也还是按原来的金额收取。

除了看病,李国泰还热衷村里的公益事业。他出面向乡里和县里申请经费,修桥、修路、维修小学校舍;他替没有子女的老人和孤儿寡母申请各种补助;他调解邻里纠纷,维护乡村和谐……他常常说:“我热爱自己的家乡,能为家乡父老做点事情我就很开心。”行医50多年,李国泰也说不清楚是病人离不开他,还是他舍不下病人。

和李国泰一样,葛德福也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古碑镇水坪村的一名村医。8年前,他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即便炎热的夏天,身体虚弱的他还要穿着厚厚的衣服。承受着化疗的痛苦,年近花甲的葛德福却始终坚守岗位,风雨无阻,为村民看病永远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事情。

早年间,村民看病需要夜里出发,徒步20多里山路到卫生室,因为如果白天去,就没办法赶在天黑前回家,因此看病被当地称为“鸡叫走路”。就医路途的遥远、医疗资源的匮乏,曾经困扰着这个大别山深处的乡村长达几十年。

葛德福下定决心,要让“鸡叫走路”成为历史,学医归来的他要改变山里人的命运。

两个破旧的泥巴墙,四周糊些报纸挡风,虽然很简陋,但这就是葛德福最开始在村里组建的医疗室。为了及时地医治病人,他通常都是亲自去病人家里,风雪无阻,这样的坚守持续了近40年。

葛德福所在的水坪村,有33个村组,3000多名村民。如今,村卫生室有3名村医,除本村的基本医疗外,他们还承担着全村的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健康扶贫等一系列工作。除葛德福外,另两位村医年龄也已接近50岁。因为迫于生计和家庭负担,其他的村医已经无奈退出,如今都去了外地打工。

村医的流失,不仅是葛德福个人,也是中国无数农村的难掩之痛。

村医稳,农村医疗卫生才能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约150万名村医,分布在全国3.7万个乡镇卫生院和65万个乡卫生室,肩负着服务6.5亿村民的重任。然而,承担着重任的他们,却普遍面临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工作能力不够、待遇不高、保障缺乏、人员流失等问题。

乡村医生,一个值得守护的群体,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企民携手守护基层公卫事业

医改十多年,乡村医生的生存困境越来越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历年的各级两会上,这个值得尊重又为外界少了解的特殊群体,也不断引得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为他们发声呼吁。

同时,近年来,随着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基层医生赋能计划、赋能村医成长计划等一系列公益项目的展开与推进,以帮扶乡村医生为切入口,围绕守护、赋能与激励村医等核心帮扶内容,成功帮助培养并留住一批合格的乡村医生,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基层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2017年12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扶贫办的指导下,上海复星集团瞄准精准扶贫的薄弱环节——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联合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发起“健康暖心——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简称乡村医生项目)。

该项目以帮扶乡村医生为切入口,围绕守护、赋能与激励村医三个核心内容,推进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的全方位立体式帮扶计划,派出员工志愿者驻点接力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培养并留住合格的乡村医生,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最终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去年10月17日,第7个国家扶贫日当天,G7461次公益专列于当天上午11:03由上海虹桥发出,开往温州南。这趟首发专列,是由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联合华铁传媒、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乡村医生公益专列。专列内部公益广告均围绕乡村医生健康扶贫主题,每个座椅的头片位置印制了来自全国各地值得敬畏的乡村医生照片和故事。

“公益不是运动,更不是跟风与口号,它源于‘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的初心。”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表示,2021是中国乡村振兴的元年,乡村医生项目将进一步拓展帮扶区域和内容,提升村医的技术能力和工作环境,从而为广大村民提供更好、更可持续的医疗服务,助力“健康中国梦”早日实现,巩固脱贫成果,以实现基层农村的健康振兴。

2019年,互联网医疗公司丁香园也宣布正式启动“基层医生赋能计划”。该计划着力打造了“丁香公益学院”、“用药助手”APP等公益性网络平台,对数十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及偏远地区青年医生进行定向帮扶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整合旗下丁香医生、丁香播咖、用药助手等资源,为基层医生提供体系化的在线教育服务,助力当地医疗健康水平的持续稳定提升。

2020年底,系列公益纪录片《守·望》第三部终章上线开播。以时间为轴,以乡村医生为主线,讲述健康扶贫成果,这套短小精悍的纪录片中,凝聚着无穷的温暖力量。在脱贫攻坚战的战场上,这近150万个乡村医生就是奔走在健康扶贫最前线的“先锋队”。正如《守·望3》中所讲述的“作为健康扶贫工程的末梢,村医的职责就是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

守护乡村健康之光,并形成长效机制,势在必行。健康扶贫仅靠一两家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企业力量、社会力量的无私付出。

国家卫生健康委扶贫办副主任、基层卫生健康司副司长诸宏明说,经过这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公益项目在提升试点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也为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路径。“相信会让更多人了解熟知乡村医生群体。”

骑车在村里出诊的葛德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乡村医生李国泰(右)在给村民做检查。

“乡村医生”项目驻点扶贫队员与村医葛德福(右)。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