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免费午餐”十年覆盖1478所学校 公益力量助力乡村教育公平

“免费午餐”十年覆盖1478所学校 公益力量助力乡村教育公平

2021-03-15 07:40:2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璟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相比,今年将“更加公平”放到了“更高质量”的前面。这也更加凸显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对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

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的背后,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近年来,随着公益事业日益成为社会热点,越来越多企业、名人和教育机构加入公益行动,公益教育也越来越普及到个人。在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的帮助下,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学生有了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

公益力量促进教育平衡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打工子女可随父母就近入读、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或就地就近就业等政策的大力实施,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数量逐步降低。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相关部门聚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教育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也带来了显著的效果。据统计,2020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招生3440.19万人,在校生1.56亿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数据,已较五年前下降了一半。

但教育专家指出,就总量而言,表面上看,大学扩招入学名额更多,农村学生的机会也更多,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农村学生进入了专科院校,本科率依然有待提升。这很大程度源于城市化进程中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带来的教育资源失衡。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公平也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实现,但是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教育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教育公平新的时代要求,必须创新发展机制,通过优化教育供给,从供给侧角度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新时代教育公平。

这其中,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和贫困家庭孩子,享有了更多更好的教育。

今年1月,雏鹰助学联合北京博苑景象置业有限公司发起的“温暖童行·与爱童行 博苑景象公益助学行”正式启动,首站在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举行。在捐赠仪式上,爱心企业为潢川县仁和镇中心小学捐赠41500元,用于支持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了解,雏鹰助学公益项目于2005年启动,已先后发起了“借助工程1+1助学计划”“雏鹰班级图书角”“雏鹰青少年训练营”“雏鹰暖冬包”等助学项目。雏鹰助学始终坚持在助力乡村教育事业的第一线,并在公益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在云南省永德县亚练乡章太村,村里唯一的小学——章太完小就建在村委会隔壁。这是一个深居大山、以彝族支系俐侎人为主的古老村落,全村200多户农户,到2010年以后才实现全部通水通电。一直以来,制约全村发展的最大困难便是文化教育落后,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差。

但如今的章太完小学校里,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沿着宽广的篮球操场一字排开,教室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统一崭新的课桌椅。村支书李志昌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这些都是由一些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捐赠的。

“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没有爱心企业家的帮扶,很多俐侎孩子,可能和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一辈子说不好普通话,走不出大山。”李志昌说,现在,学校在学前班和低年级就开展了“双语教学”(俐侎语言与汉语结合)。为让孩子们从小能够多一些阅读体验,早一些接受思想的碰撞,一些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在这里开展了“乡村图书资助计划”,让俐侎孩子们通过阅读开阔视野、放飞理想、茁壮成长。

如今,章太完小培养出一代代的俐侎孩子们已悉数走出大山,他们之中也有不少人回来任职于教师岗位,在教育事业上帮助家乡发展振兴。

科技赋能乡村教育发展

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尽管越来越多乡村学校硬件设备齐全,但由于师资缺乏,孩子们常常面临“有科学书,没有科学课”的尴尬局面。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之本,乡村小学也要打造素质教育课堂。但如何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扶贫?在教育扶贫中,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更多的公益帮扶实践经验便是通过科技赋能。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优质教育资源走到乡村不再艰难,乡村中的孩子也有机会通过一根网线、一块屏幕获得更高效、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大数据、云平台、智能机器人等科技正在赋能乡村小学的智慧教育,推动解决乡村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难题。

今年2月,清北网校联合公益组织湘土支教发起“清心湘爱”项目,10位来自清北网校的教师为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3个乡村学校提供了10节免费课程。该公益项目采用“云支教”的形式,一端是清北网校老师三分屏直播(即授课老师直播视频、讲课文稿、讲课纲要同步呈现),另一端由当地老师担任助教,双方共同合作完成授课。

据湘土支教统计,湖南省农村小学的数量达到了4077所,然而平均师资配比仅19.6%,教资数量不到城市的三分之一。而利用互联网,一块屏幕即可让贫困地区的学子享受到名师课程,这在师资力量极度匮乏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云技术的采用,在线教育的加入无疑为支教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

乡村教育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学科知识普惠,乡村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今年是中国知名教育公益项目“免费午餐”发起的第十个年头。2011年4月,知名媒体人邓飞与500名记者,联合包括长江商报等数十家国内主流媒体,携手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共同发起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倡议每天捐赠3元(后提升到4元),帮助孩子们免于课间饥饿,享有热腾腾的免费午餐。

每年的周年活动中,免费午餐都会举办“学校开放日”,组织少量网友一同前往学校探访,参与午餐准备、打饭等志愿工作。但去年由于疫情等因素,出于公共安全的考虑,9周年活动采用了“线上开放日”的方式,把线下的探访,搬到了“线上”,学校的老师们也化身直播间主播,向网友们介绍、展示本校的免费午餐执行情况。在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当天,免费午餐在微博、抖音平台发起的“520复刻午餐”“520爱心便当”等活动,共收获近8亿阅读量。

截至2021年2月底,免费午餐基金联合多方力量累计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478所学校开餐,共计帮助超过37万人吃上热气腾腾的午餐。当前开餐学校共计1076所,每个开餐日有超过24万人在学校享用着午餐。

为助力乡村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在线教育企业掌门教育携手清华大学社科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共同打造积极心理课程,启动“你好,掌门少年”公益计划,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525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捐赠积极心理学公益课堂。针对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三个群体,提供教育理念、思维模型解构、课堂实操、情绪引导等方面的指导,建立符合儿童、青少年幸福成长需求的科学教学体系。

在掌门教育创始人兼CEO张翼看来,乡村教育振兴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长时间细致的工作投入。掌门教育愿意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共享优质教研、师资、技术,加速提升乡村地区信息化水准、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办教育做公益,也成了越来越多企业家和爱心人士承担社会责任,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

武汉重生应急救援队(原武汉绿舟救援队)队长汤军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去年其所在的公益团队在结束高强度的战疫志愿服务后,他前往四川省大凉山看望自己曾经资助过的孩子,顺便给自己放个假。这一趟经历,让汤军坚定了要把志愿服务做下去的想法,要为社会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大凉山贫困山区,他发现这里的孩子除了贫困,还有一些存在比较严重的听力障碍。去年起,武汉重生应急救援队开始对大凉山区开展公益助学。除了捐赠物资和公益帮扶外,团队还资助了十多个当地孩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汤军说,“看到你帮助的人,他们给你的微笑或者是快乐,让自己内心有一种很大的触动感。”

武汉重生应急救援队在大凉山贫困山区开展公益助学。受访者供图

武汉重生应急救援队在大凉山贫困山区开展公益助学。

受访者供图

章太村俐侎孩子放学后在学校运动玩耍。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摄

章太完小教室里由慈善企业捐赠的桌椅。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