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做企业,首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只是要考虑到可持续的经济效益,更加要考虑对社会的责任。”当代集团董事长助理、行政总监郑文舫对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表示。
3月17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一行13人受邀来到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当代集团”),与湖北省当代公益基金会(下称“当代公益基金会”)交流各自做公益的实践和理念,探讨如何通过媒体搭建公共平台,激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汇聚资本市场的公益力量和向上向善的力量,让更多人,更多企业投身公益,为中国公益注入新的力量。
“这是第一次带队13人走进企业参与公益交流研讨会,走出去才能向外而生,不论是媒体做公益还是企业做公益,公益理念都是不谋而合,都是为了践行社会责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 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发起人,长江商报董事长姚海鹰表示,“我们才刚起步,但我们愿和优秀企业并肩拓展,每一次的努力,都将为中国公益注入新的力量,为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绵薄之力。”
在两个小时的座谈会上,长江商报公益联盟与当代公益基金会达成了“精诚携手合作,助推中国公益”的合作理念。长江商报董事长姚海鹰动情表示:“我们要多学习当代公益基金会的公益理念和操作,你们在当代集团创始人艾路明董事长的带领下,仅仅7年时间就在动植物和长江生态保护领域做出了卓越的公益成果,成为业界公益实践的翘楚,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当代集团董事长助理、行政总裁郑文舫表示:“长江商报作为主流财经媒体,能积极搭建公益平台,不遗余力投入公益实践,并把公益成果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媒体发展以及品牌建设的关键指标,非常具有远见卓识,我们当代集团和当代公益基金会愿意全方位地支持和合作,促进长江商报公益联盟不断成长”。
长江商报携手上市公司搭建公益平台
“从0到1就是巨大突破”,在此之前,长江商报作为一家定位大财经的全国性主流财经全媒体,没有任何做公益的实践和理念。
2019年,长江商报董事长姚海鹰提出公益实践理念,并于同年底在长江商报发起成立了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利用长江商报融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公信力和号召力,携手优质上市公司,激活企业家的公益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汇聚基本市场的供应力量和向上的力量,共同构建普惠社会的公益平台。
随即,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平台为纽带,凝聚多家热心公益的上市公司伙伴,由长江商报主导立项和实施的有关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长江生态,动植物水资源保护,文化文物文明重建等一系列社会公益项目,紧随国家政策而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020年,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先后启动“延安行”“云南行”等公益活动,历时34天,行程超过2.1万公里,足迹踏遍黄土高原和云南边陲,分别在陕西延安、云南临沧和湖北咸宁等地以新闻扶贫和消费扶贫的方式开展公益活动,足迹遍布富县、吴起、洛川、延川、祥云、永德等十余个县市区。期间,长江商报共发布63版图片报道和110多篇新闻报道,编辑部制作和开发公益广告12个版,新媒体中心制作APP开屏广告7个,播放时长超过6个月,视频组拍摄编辑50多个抖音视频。当年底,长江商报公益联盟还在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发起了云南户威灰叶猴保护项目。
在两年多的公益实践中,长江商报公益联盟通过实地购买,新闻推广和直播带货,包括直接消费扶贫购买等,帮助陕西人民实现销售600万农特产品,极大提高了当地优质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乡村振兴项目作出应有贡献。
在“2020长江商报延安公益行”期间,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在延安与陕西富县高塬合作社签订了公益助农认购协议,并对创始人孔建军和他打造的“高塬玫瑰”有机苹果进行了多方面公益宣传和全媒体报道。经过多次的立体宣传和报道,引起了华中地区消费者和商超的关注。看到长江商报的报道后,武汉中商集团迅速与高塬合作社取得联系,双方签下了金额50万元的有机苹果销售合同,后续合作还会持续深入。
2020年底,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在永德户威举行“长江商报云南户威灰叶猴公益保护项目”启动仪式,将云南户威灰叶猴公益保护项目纳入长江商报2021公益项目实施计划”,这将是长江商报公益联盟2021年乃至今后在云南地区的重要公益项目。
姚海鹰介绍,针对灰叶猴栖息地生态屏障亟待建立的急迫需求,目前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已经有了清晰的战略构架:建立永德户威灰叶猴保护基地,建立专属的灰叶猴觅食区间,建立村民专家补偿机制,建立一整套户威灰叶猴生态保护区的公约,并通过观光旅游定点帮扶和生态农庄的提升当地自我恢复和旅游功能,让当地的村民通过户威灰叶猴公益保护项目获得收益,真正打造当地村民和灰叶猴和谐共生的美好生存状态。
2021年,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将成立一支与动植物环境保护为一体的综合科考队伍;建立猴群保护站,建立完善的水源保护机制,建立四个投食点,建立完善的食物保障机制;修建保护区内的防火通道,建立专门的护猴队。此项工作预计今明年两年实施完,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实践和筹集中。
截止到2020年12月底,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公益投入总价值已超过千万,受到陕西,云南当地政府和农户的欢迎,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极大提升了长江商报和联盟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彰显了社会效益第一的价值观,传播了长江商报向上向善,聚沙成塔,柔软改变中国的公益理念。
姚海鹰表示,虽然媒体做公益的能力有限,但媒体的平台优势、号召力和影响力却很大,如果通过媒体搭建公共平台,汇集资本和商业的力量,和A股优质上市公司一起从事公益和慈善事业,以彰显企业品牌为己任,以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就能以几何级的洪荒之力助力社会发展。
“长江商报肯定不是最有能力做公益的媒体。”姚海鹰坦承,“我们才刚起步,但我们愿和优秀企业并肩拓展,每一次的努力,都将为中国公益注入新的力量,为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绵薄之力。”
当代公益助推江豚保护升级和长江禁渔
“2014年开始做当代公益基金会,因为以前集团所有的公益慈善活动都比较分散,都是各个子公司自己在做,没有统一的平台和统一的模式。”当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封雨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联盟记者,这是当代集团最开始发力做公益的初衷。
2014年,当代公益基金会成立,由当代集团出资、经湖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秉承“敬畏自然,善意合作”的公益精神,以“授人以渔”为使命,以“扶贫济困、助医助学助残”为主要公益方向,积极参与并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当代公益基金会成立起来以后,作为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也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SEE基金会湖北项目中心主席”的艾路明,投入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公益具体的一些事情,在这期间,江豚保护项目、长江禁渔项目、农村幼儿园教师提升项目等公益项目悉数落地,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今年,长江江豚正式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而当代集团正是最早关注江豚保护的企业和民间公益组织之一。
由阿拉善SEE发起的“留住长江的微笑——拯救江豚”项目,旨在提升社会组织在江豚拯救行动中的参与度和行动有效性,形成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NGO、公众等各方力量联动,有效的参与拯救长江江豚,最终实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恢复,长江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的美好愿景。具体工作由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负责执行。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员、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利民认为,旗舰物种就像伞一样,把旗舰物种保护好就能够保护伞下面的水域、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留住长江的微笑”,要通过保护江豚、中华鲟、长江鲟等旗舰物种,从而保护与此相关的其他物种、水域和生态系统。
2017年6月,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组织发起了“协助巡护”项目,并先后在安徽、湖北等五个省市的11个重点水域,开展主要由转产转业的渔民组成协助巡护队来保护水生生物与栖息地的项目试点。
多年来,协助巡护对江豚、中华鲟和长江鲟等长江生态系统旗舰物种进行保护,以及协助渔政打击非法捕捞等方面成效明显。
“协助巡护项目填补了没有水生生物专业巡护员的空白,在国际上开创了先河,是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成功的产业转型。”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项目工作人员刘泽旭介绍,目前CCF已发动社会各界筹募两千多万元资金,支持了11个项目示范点和100多位协助巡护员。
协助巡护机制的应运而生,不仅解决了部分渔民转产转业的难题,也成为现阶段保护江豚最有效的办法,更是弥补了渔政部门的人手不足。
当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封雨介绍,截止到目前,当代集团的慈善捐赠达到5亿—6亿元。当代公益只专注做两件事——搭建全民参与的公益平台,推广“让公益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的理念,唤醒大众公益意识;帮助企业定制公益项目服务,将公益落实到位。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加上疫情影响,公益慈善组织的各项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困难时期,大量企业公益慈善组织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积极配合政府服务社会。
在去年当代集团就积极响应武汉市政府的号召,整个疫情期间的捐赠超过了7000万。“其实这些物资的捐赠各个地方都有,我们最大的亮点还是得益于艾总身体力行做公益感染了大家,员工都具有公益精神。当时198名普通员工,自愿成为集团的志愿者,跟各个医院联系,运送物资转运物资,整个服务时长超过2万多个小时。” 封雨说道。
2018年2月,在阿拉善SEE第六任与第七任会长交接仪式上,当代集团董事长艾路明接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旗,会场欢声雷动。
作为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艾路明管理着多家上市公司, “当代的各个企业都已成熟,现在我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环保公益上。” 艾路明表示,阿拉善SEE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责任,扶稳手中这面旗,是他的第一要务。
在艾路明亲身力行的带领下,“99公益日”、“千千树”、“阳光家园”、公益金融班等项目的落地和发展。
2015年7月,在艾路明的倡议下,阿拉善SEE湖北项目中心成立。此后的两年里,艾路明将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投入到了阿拉善的公益活动中:荒漠化防治、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绿色供应链与污染防治、环保公益行业发展。
当代公益努力通过公益传播和公益项目,汇聚一切爱与变革的力量,让公益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共创一个更好的社会。
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与当代公益基金会成员合影留念。长江商报记者 卢珊 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