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周大福珠宝集团与美丽中国近日达成战略合作,携手打造“家源于此”公益项目,全力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乡村儿童传递更多的爱、希望和力量。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成立12年来,已向云南、甘肃等地370多所乡村学校输送超过2500名项目老师,成为中国教育及公益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同时,新时代下,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打破了教育资源的时空界限,也为传统的教育公益提供了新的思路。新东方与好未来携手创办的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打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教育公益平台,吸引更多教育力量接入,形成公益合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乡村孩子的未来更加美好。
周大福慈善基金捐赠额超十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学校就是每个孩子的第二个“家”。共同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传递更多爱、希望和力量予乡村儿童。
4月1日,周大福珠宝集团与美丽中国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打造“家源于此”项目,全力促进乡村教育。周大福珠宝集团的捐款将会用于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在2021至2022学年,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学校,选派优秀的青年老师进行支教,让更多乡村儿童获得优质的教育。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以下简称“美丽中国支教”)成立于2008年,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愿景是:“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每年招募和选拔优秀青年前往乡村支教,为乡村学生打开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门,帮助他们取得学业进步,发挥潜能,让乡村孩子们的未来有更多可能性。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陆续向云南、广东、广西、甘肃和福建的370多所乡村学校选派超过2500名项目老师,受惠学生逾73万人次,有效加强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为这些地区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崭新课程、活动和教育方法,对乡村学校和小区带来积极和深远的正面影响。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首席执行官廖杞南先生表示:“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愿景是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用教育滋养乡村孩子们的心灵,陪伴他们自信快乐地成长,点亮他们可期的未来。周大福珠宝集团对乡村教育及乡村儿童的关爱和支持,也期待通过‘家源于此’项目的开展,让公众有机会关注并参与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公益事业。”
近年来,周大福不断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积极导“DO GOOD FEEL GOOD”的社会责任理念,围绕自然环保、教育、人为关怀等多方面进行公益多元化传递。
2016年,周大福开始同阿拉善SEE基金会合作,5年间公司在阿拉善种植超过7.2万棵梭梭,覆盖超过72000平方米的沙漠;通过利用回收及再造未消耗的肥皂进行“再皂”成功再皂1226公斤香皂,足够2452个小孩1年的使用量。
2008年成立的“周大福慈善基金”,在助学、助残、助老、赈灾、公益、环保及青少年教育培训等多个范畴的慈善事业努力不懈,并鼓励员工与公司一同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慈善活动。至今“周大福慈善基金”及其他基金所参与的项目超过400项,捐赠累计已高达十亿元人民币;2021年携手美丽中国助力乡村教育点亮未来;推出电子保证单、电子劳动合同助力公益环保可持续发展。
新东方好未来成立公益基金会
在甘肃庆阳合水县,一位乡村老师拿着钟表走在行间,不过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一次老师不用再讲课。在教室里的班班通中,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的录播双师系统正在播放由北京的老师录制好的时间一课。
在内蒙古的清水河县,郭老师操着浓重的方言,让高三的娃娃们按时交作业,进班听课。不过这次娃娃们面对的老师是在屏幕里。这些老师是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在全国遴选的优秀教师团队,教学经验非常丰富。
近年来,乡村教育发展积极探索教育公益“互联网+”新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覆盖。
面对乡村孩子的学习困境,同样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俞敏洪和张邦鑫利用新东方、好未来两家教育集团的优质资源为乡村教育做出贡献。在两位老师的倡导下,两家集团注资一亿元,成立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希望利用两家集团的技术优势、师资优势和教研优势,致力于利用现代互联网工具,实现乡村教育的“互联网+”。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打破了教育资源的时空界限,也为传统的教育公益提供了新的思路。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互联网为桥梁,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的精准对接,将新东方与好未来优秀的师资、课程、教育理念等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偏远地区的学校,使乡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够享受到与城里学生基本匹配的教育资源。
乡村教育有望由乡村农民传播,转向农村学校(班)老师传播。因此,教育公益开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育事业本身,而是带动乡村教育从传统教育走向全域教育。
经过不断探索,教育公益正朝着一个较好的方向发展,教育公益平台也越来越多,为农村教育建立了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新平台。“没有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乡村教育的复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认为,只有在乡村建设的大视野中,乡村教育才能破题和解题。要用创新的理念和模式破解乡村教育的老问题,推行面向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生活而教,重点加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展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将课本知识和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开展“有根”的教育。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