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记者 陈妮希
共享出行上市竞争愈演愈烈。
4月13日,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重新提交了上市申请。在此之前,嘀嗒出行曾于2020年10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该申请已于上周失效。嘀嗒出行回应称,交表后6个月更新上市资料是正常程序。
根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嘀嗒出行全年交易总额为90亿元,全年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5.81亿元增加至7.91亿元,同期,嘀嗒出行经调整净利润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3.16亿元和3.43亿元。2018年至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9%。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前身为专注顺风车和拼车业务的“嘀嗒拼车”,2018年升级后更名为“嘀嗒出行”,目前,嘀嗒出行旗下的主要业务为顺风车和出租车。
收入方面,嘀嗒出行主要通过向在平台上提供顺风车搭乘的私家车主收取服务费产生收入。2019年8月,嘀嗒出行通过向出租车司机收取服务费,开始在试点城市将嘀嗒出行的出租车网约服务变现。
具体来看,顺风车服务所得收益为7.056亿元,出租车网约服务所得收益为0.389亿元,提供广告及其他服务所得收益为0.469亿元,三者的占比从2019年的91.9%:1.1%:7.0%,变为2020年的89.2%:4.9%:5.9%,其中,出租车网约服务所得收入的占比从1.1%提升至4.9%。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近期,滴滴也被报道指出,已于4月9日向SEC秘密递交IPO文件,申请在美国上市,让“共享出行第一股”的所属增添了看点。14日,长江商报记者向滴滴方面求证该消息,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明确回复。
据悉,滴滴出行也已于2020年陆续恢复顺风车业务。
根据此前滴滴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滴滴顺风车已陆续在全国300个城市重新上线试运营,并在6月23日起恢复跨城服务。而且相较试运营初期,目前每周选择顺风车出行的车主、乘客数量增长了数十倍。
对此,业内分析认为,滴滴和嘀嗒是国内共享出行的龙头企业。在当前的网约出租车市场中,滴滴的市场份额最高,但在顺风车市场,嘀嗒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顺风车平台。从这两大出行平台近期传出IPO的新进展来看,共享出行巨头之间的竞争正在延伸至资本市场。
从目前二者上市计划公开进展来看,尽管整体规模不及滴滴,但已重递IPO申请的嘀嗒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的可能性似乎更大。2018年-2020年三年间,嘀嗒顺风车搭乘订单分别为0.482亿份、1.785亿份和1.463亿份,同期交易总额分别约为19亿元、85亿元及81亿元。
一位互联网行业观察认识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共享出行此前一直处在烧钱抢市场阶段,这两年随着补贴的减少以及竞争态势的稳定,亏损情况开始得到改善,但融资难度越来越高。未来要扩大发展,还需要大量资金注入,通过上市走进资本市场,也是情理之中。”
在嘀嗒出行持续优化出租车后,势必和滴滴有一场血战。未来,“共享出行第一股”究竟花落谁家,值得期待。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