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人民救助”公益项目首站落地湖北 三方合力构建助医助患多方协作模式

“人民救助”公益项目首站落地湖北 三方合力构建助医助患多方协作模式

2021-08-02 07:49:4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近日,“人民救助”公益项目第一站落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该项目将通过联合医院、媒体、企业力量,在公立医院构建“社会筹款+公益救助+社工”的助医助患多方协作模式。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了解到,“人民救助”项目将通过公益救助资金捐赠、规范院内社会筹款、派驻社工补充患者服务的方式,助力一部分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首站落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人民救助”项目启动于2021年4月,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联合水滴公司共同发起。项目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三甲医院开展,构建“社会筹款+公益救助+社工服务”的助医助患多方协作模式。通过公益救助资金捐赠、规范院内社会筹款、派驻社工补充患者服务的方式,助力贫困患者医疗救助,同时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发展,发挥多层次保障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

本次“人民救助”项目第一站落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将在水滴公司与医院开展医务社工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院内救助体系,服务患者。

从2020年开始,水滴公司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经率先在医务社工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目前,水滴公司有3位医务社工日常驻扎在医院里,协助医生服务患者,为医患沟通提供桥梁,为患者提供入院适应、情绪支持、服务咨询、心理辅导、医患关系调适、生活指南、出院安置等服务,并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维度丰富患者帮扶措施。

水滴公司筹和医疗事业群总经理胡尧表示,“人民救助”项目是医疗参与下助医助患模式的新探索,通过充分调动社会的爱心力量和资源,让患者在自己的治疗过程中,能先缓解经济压力,安心治病,也能够通过社工和其他院内服务,获得包括心理上等全方位的支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万红慧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人民救助”项目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意义非凡,它倡导了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并助力解决大病困难患者的经济问题,対“因病致贫”患者带来了强大的福音,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给患者带来了战胜病魔的坚定信心。医院、媒体、企业力量的联合将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医疗救助、互联网技术的全方位支持,在中央媒体的全程监督和报道下,将社会救助事业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

水滴大病研究院医疗数据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筹款者所患疾病主要以恶性肿瘤和急症外伤、慢病等涵盖全病种,其中恶性肿瘤占34%,急性外伤站30.7%,其他包括慢性病、罕见病等。在医疗支出方面,71.4%的患者治疗总费用占家庭收入的50%以上,67.6%的用药费用占治疗费用的的30%以上,68%的患者自费用药比例达40%以上,46.4%的患者直接因费用负担而停药。

支付压力成患者用药最大障碍之一。

在医疗救助方面,政府医疗救助目前已经达到每年500亿元人民币左右。从社会力量来看,一年的医疗救助款和药物总计超过300亿元,公益性社会救助也超过了100亿元。社会力量在医疗救助方面存在巨大潜力。

作为民政部指定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截至2020年12月30日,水滴公益基于社交网络面向公众募捐,累计筹款8.4亿,为全国各公益组织提供全方位支持。

自2016年平台成立至2019年12月底,用户爱心捐赠款项产生的利息累计1000余万元(具体数字待进一步审计后公布),同时水滴公司自行出资超过1亿元,已在期间全数用于补贴筹款用户提现时的第三方渠道支付手续费用。

2019年底,水滴筹停止对第三方渠道支付费用补贴,改为筹款用户自行承担。自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31日,水滴筹大病求助平台资金银行专户产生利息为628.5万元。

7月15日,在水滴公司举行的“水滴开放日”上,水滴筹首次公布了开设在第三方银行的筹款资金专管账户所产生的利息情况,并宣布将其中的100万元捐赠至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生命接力基金”,用于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公益项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实现更好保障病有所医的目标。

在实现更好保障病有所医的目标中,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将在大病医疗救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