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张璐
热情、乐观、开朗,这是刘文侠给人的第一印象。
9月26日,从洋县出发,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一行人一路向北驱车10.6公里,绕过了盘山公路来到了美丽乡村——白石镇上坪村,在这里见到了刘文侠。
在上坪村生活了62年的刘文侠,做事说话间总想着一家老小,她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自己每天晚上11点后才睡觉,种地、做饭、照顾丈夫,做好家务,照顾好孙子孙女,这是她的每天都会重复做的事情。
我们了解到,刘文侠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丈夫闫志强勤劳肯干,孩子聪明伶俐,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然而199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彻底打破了生活的宁静,闫志强的大脑遭受严重撞击,腿也落下了残疾。
面对家庭变故,刘文侠不离不弃照顾丈夫,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对此她毫无怨言,即使农活再忙也会给丈夫做好一日三餐,“我是他的妻子,有照顾他的责任。”刘文侠坚定地说。
厄运袭来丈夫遭遇车祸
9月26日11点半左右,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走进刘文侠家中,看到一头齐耳短发的她正在家里绑玉米,动作十分熟练。
她笑盈盈地向记者展示说:“只需要剥去老皮,最内部的三到四片苞谷叶不需要剥去,然后要利用剩下的这几片叶子,两只玉米系在一起。最后挂在墙上的钉子上,就可以成串地挂起来晒了。”
在攀谈中,刘文侠逐渐放下手上的活,开始说起自己的过往:“我的丈夫闫志强,在我心里就是个‘强人’。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六年兵,1983年退伍回来后我们就结婚了,那时候很幸福,他年轻能干是党员还当上村干部。可是总有天灾人祸……”说到这里,她眼神变得柔软并透露出一股忧伤。
她说,那是在1992年的冬季,丈夫作为村干部去八里关乡拉炭,那时候都是土路,下大雪时路况就十分不好,很不幸丈夫所在的车出了车祸,从那时候他就落下了残疾,话也变得很少了。
那时,在家中等待丈夫回来的刘文侠听到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直以来,丈夫都是家中的顶梁柱,“他刚出事的那段时间我天天哭,觉得天都塌了。”
“现在,我丈夫腿脚不方便,一直在家休息,从那次车祸后整个人状态就变差了,现在上了年纪也有高血压、类风湿。”刘文侠说,“如果不是那场车祸,我们家也许会生活得更好。”说到这里,她眼含泪光,嘴角微微下垂。
一家人就要同甘共苦
在丈夫受伤住院的那段时间,他每天的洗澡穿衣、吃喝拉撒,一切生活起居都落到刘文侠的肩上。生活的艰辛在刘文侠的身上留下岁月的印记,因此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一些。
“去一次医院,用医保结算和不用医保结算的价格能差一多半。”对于收入来源有限的刘文侠说,长此以往,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丈夫身体不好的时候需要住院,也是我在照顾,吃饭换药都是我来,有时候村里的人也都很照顾我们家,政府也会给我们家补贴,一个季度300多元。”
“我希望我的身体比他(丈夫)好,能一直照顾他。”刘文侠说道,她还有一双儿女,女儿已经出嫁多年,儿子和儿媳妇都很孝顺,夫妻俩在西安电子厂工作,两个人月收入加起来能有一万余元。
现在,刘文侠在家不仅要照顾丈夫起居,还要带好两个孙子,现在他们才上幼儿园,家里还有几亩地,平时种种庄稼,虽然辛苦,但是刘文侠说:“既然是一家人,就要同甘共苦。我做这些事,是本分,更是责任,不会觉得累。”
刘文侠正在家中收拾玉米。本组图片 长江商报记者 周颖 摄
长江商报公益小组成员与刘文侠在院中合影。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