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在武汉市政府及各大公益组织的见证下,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正式成立。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吴薇 发自武汉
5月21日,在当地政府和公益组织的共同见证下,522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苗,带着“追踪器”游向深邃的长江水道,奔向未知的大海深处。
当天下午,为迎接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和首届“湖北数字公益节”,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仪式暨“长江有鱼”中华鲟科学放流活动在武汉市汉口江滩三期武汉渔政码头举行。
长江商报公益联盟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次湖北公益界的这一盛事,与会嘉宾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表示,这次活动的最大意义在于,武汉市已从机制和体制上将“中华鲟”的保护付诸实际行动,据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王文高介绍,市政府已下拨专项资金近500万,而且每年都会按25%以上的比例增加……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副处长马爱林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中华鲟与恐龙同时代,和大熊猫一样珍贵,是万里长江的鱼王。保护中心的成立具有生态、科研和仿生学价值,“中华鲟这个物种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即使到了海外疆域,它也要洄游几千公里回到中国的江河里来。”
他希望大家认识到保护中华鲟这种国家一级水生动物的重要性,不要让这个长江“旗舰”物种继续濒危。
“据研究中华鲟的权威部门监测,长江中已连续5年未见到中华鲟自然繁殖。”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保护中华鲟,武汉在行动。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创始人姚海鹰表示:“长江商报将在中华鲟的保护中积极行动,为长江生态助力,为中华鲟保护加油。”
危起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武汉中华鲟保护中心负责人。
政府和公益组织负责人一起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苗放入长江。
公益放流前,长江商报公益联盟队员为中华鲟植入PIT电子标签。
长江商报董事长姚海鹰代表长江商报公益联盟放流中华鲟幼苗。
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王利民,向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创始人姚海鹰介绍“长江有鱼”公益项目。
中国渔政武汉中心为本次中华鲟公益放流活动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持。
活动现场公益宣传:长江大保护,武汉在行动。
近百名武汉小朋友参与中华鲟放流活动。
全国各地学者以及公益组织云集武汉,参加中华鲟保护研讨会。
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的公益队员,在放流现场为“中华鲟放流活动”助威。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