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公益力量助力可持续防治荒漠化 “一亿棵梭梭”八年种树7510万棵

公益力量助力可持续防治荒漠化 “一亿棵梭梭”八年种树7510万棵

2022-06-24 07:46:0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共同从干旱中崛起”。

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近期发布的旗舰报告《全球土地展望2》中,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项目作为示范案例入选该报告。这也是该项目首次被写入国际防治荒漠化领域的权威报告,进一步向全球各国的决策者展示了阿拉善SEE的实践案例。

2014年,由阿拉善SEE发起,联合阿拉善盟政府相关部门、当地牧民、合作社等,搭建了多方参与平台,共同致力于用十年的时间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复200万亩荒漠植被,从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遏制荒漠化蔓延趋势,借助梭梭的衍生经济价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

自2014年“一亿棵梭梭”项目正式成立至今,八年时光既包含了一棵梭梭的成长,也见证着“亿”棵梭梭的成长进步,已在阿拉善生态关键区种植梭梭、红柳等沙生植物7510万棵,加上2022年即将被种下的540万棵,离一亿棵目标又近一步。

“一亿棵梭梭”的八年成长史

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端,干旱少雨,风大沙多, 据专家测算,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周围超过20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可以说,恢复阿拉善地区的生态屏障,是荒漠化防治的重中之重,乃至对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梭梭是荒漠地区的主要绿化树种之一,由于它们成长快、喜光、耐高温及严寒,适应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的特点,更有利于荒漠化的治理。它庞大的根系,垂直根可达9米以上,水平根更是可以分布到10米以外,可以有效防止沙漠中的水土流失,防风固沙。

荒漠化防治是阿拉善SEE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关注和付诸行动的议题。阿拉善SEE最初便是于2004年关注于荒漠化防治在月亮湖畔成立,经过十年对荒漠化防治的经验和探索,以阿拉善地区为核心,于2014年正式启动了“一亿棵梭梭”项目,致力于用十年时间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复200万亩荒漠植被,从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遏制荒漠化蔓延趋势,借助梭梭的衍生经济价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

“一亿棵梭梭” 项目刚刚开始时,团队人员不知从何下手。为了印证项目的可行性,他们先尝试推广了1万亩作为梭梭种植的试验基地,长势喜人,随后又扩展至20万亩。

但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种植,在哪儿种、怎么种……诸多问题纷至沓来。2013年,经过与当地林业部门、专家讨论,最终确定了“在关键生态区”“种植以梭梭为主的乡土树种”“基于社区发展”“多方合作”“因地制宜“等几大核心思路。最终结合气象、水文、社会经济等综合因素,一亿棵梭梭项目初具雏形。

为了让牧民安心参与,项目团队在规划区域中优先选择了几个社区去做动员,一家一户的敲门,一人一人的说明。一亿棵梭梭项目启动的第一年,就有46户牧民报名参与,种植面积近5万亩。

2015年主动报名的牧民快把项目人员的电话打爆了。原来,很多观望的牧民看到了团队从种植到验收过程中严格的管理流程,加之其他项目户的“示范效应”,是有益于自己和家园的好事,参与的热情一下就高涨了许多。

当地农牧户种梭梭林嫁接肉苁蓉,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还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经济环境。不少当地牧民感叹,这些年风沙少了,植被多了,生态环境明显变好了。

从第一棵到第7510万棵梭梭,从第一亩到159.75万亩种植面积,从最初46户到489户牧民的参与,从5个社区到142个社区的参与,8年多的时间,平均每天有2.6万棵的梭梭在阿拉善被种下。

从2014年启动至今,一亿棵梭梭项目已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域累计推广种植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7510万棵。加上2022年即将被种下的540万棵,离一亿棵目标又近一步。

在治理荒漠化的过程中,改善的不只是土地表层,“一亿棵梭梭” 还通过一系列活动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2018年项目将“自然教育”的理念引入到公众实践中,提出了“荒漠化防治自然教育”全新工作思路,引导公众身体力行的参与到荒漠化防治的行动中,以实践的方式了解荒漠化、感知荒漠化、科普荒漠化。

近年来举办的荒漠化防治自然教育课、全国自然教育论坛、自然教育基地等活动也让当地居民自愿担任起科普荒漠化知识的“传播官”。

截至当前,相关的科普教育、实践等各类活动已经举办超过160余场,累计参与人数超过7400余人次。其中,自主设计研发的以“荒漠行动家”“城市农夫”为主题的亲子自然课程受到广泛好评。

阿拉善认为,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活动向公众普及荒漠、沙漠、荒漠化、沙漠化等知识,拉近人与环境的距离,从而助推项目更好地发展。

公益力量助力可持续防治荒漠化

荒漠化威胁着100多个国家9亿多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一旦出现荒漠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水土流失、植被生长困难、动物失去栖息地、当地生态崩塌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绿洲”不再,土地所孕育的生命也会逐渐失去生机。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一份最新报告中提到,科学评估预测,全球未来将会遭遇更频繁、更严重的干旱,并有证据表明其影响越来越大。

为提升世界防治沙漠化意识,呼吁各国通力合作,积极预防、制止、扭转土地退化。1994年,联合国第49届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2017年以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及其合作伙伴约70个国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以减少干旱灾害。已有128个国家表示愿意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甚至愿意恢复已退化的土地。

土地荒漠化并不是一城一地的困境,而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一份最新报告中提到,科学评估预测,全球未来将会遭遇更频繁、更严重的干旱,并有证据表明其影响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项目于2014年发起,致力于用10年时间(2014—2023)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恢复200万亩以梭梭为代表的荒漠植被,从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遏制荒漠化蔓延,并通过嫁接肉苁蓉,发展梭梭的衍生经济价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不少公益组织发起种梭梭的项目为助力生态修复,维护生态平衡。沙漠有机牧场来自蒙牛集团,蒙牛用12年的时间种植了9700万棵沙生树,让22万亩的乌兰布和沙漠变为绿洲。蒙牛花十几年时间静下来将这片荒芜的沙漠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沙漠生态,通过沙漠—树木—牧草—奶牛还有沙漠有机牛奶实现有机循环,用生机蓬勃的绿洲致敬大自然。

三棵树自2016年起每年定向捐赠支持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一亿棵梭梭”公益项目,助力恢复200万亩以梭梭为主体的荒漠植被,为阿拉善筑起800公里的绿色屏障。截至目前,三棵树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下255万棵梭梭,面积约56349亩,实现固沙约2500万平方米,为荒漠化防治做出了切实贡献。

近年来,我国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目前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视觉中国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