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2021慈善资源总量4466亿增长8.57% 信托投向多元化“公益数字化”成趋势

2021慈善资源总量4466亿增长8.57% 信托投向多元化“公益数字化”成趋势

2022-11-04 07:51:0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近日,《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出炉,报告显示,我国慈善资源总量持续增加,预测截至2021年达4466亿元,同比增长8.57%。

今年的《慈善蓝皮书》传承以往议题,继续推出年度捐赠、志愿服务、慈善法治、救灾等报告,并针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点,新推出了乡村振兴、企业社会责任、互联网与数字公益、社工与慈善联动等议题的深度报告。

从新增议题报告也可以看出,慈善信托的投向领域不断拓展,除扶贫济困、教育发展等传统领域之外,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成为国内慈善信托发展新的增长点。

其中,以乡村振兴为慈善目的的慈善信托数量增长显著。《报告》指出,信托公司和慈善组织纷纷设立慈善信托助力乡村振兴。2021—2022年度备案的慈善信托中,慈善信托目的涉及乡村振兴的共50单,是本年度数量增长最多且增速最快的慈善目的类型。

报告还指出,“公益数字化”成为年度热点,公益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加紧密,数字化技术得到提升,极大扩展了慈善项目的范围和慈善文化传播的广度。

目前,以数字为翼的“公益新生态”已形成,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等头部互联网公司,以及一些成长型科技公司与公益组织,共同通过创新探索,助力公益行业的数字化升级,成为解决公益行业发展痛点和满足用户期待、提高公益可及性和可信度的重要驱动力。

“公益数字化”成年度热点

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以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中国慈善事业迎来了第三波浪潮。

《慈善蓝皮书》显示,2021年社会组织总量保持低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为90.09万个,较2020年同期增长0.73%,其中,社会团体37.1万个,社会服务机构52.1万个,基金会8885个,分别较2020年同期增长-1.07%、1.96%和5.96%。全国累计慈善信托备案773单,财产规模39.35亿元。共计631家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依法登记,较2020年增长13.9%。

蓝皮书将社会捐赠总量、全国志愿服务贡献价值和彩票公益金三者之和设定为全核算社会公益资源总量。相关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预测为4466亿元,较2020年增长8.57%,其中社会捐赠总量为1450亿元,彩票公益金总量为1062亿元,志愿者服务贡献价值折现为1954亿元,分别较2020年增长-5.48%、10.64%和20.62%。

值得一提的是,高净值人群的慈善捐赠大幅增长。2021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上榜的100名慈善家的现金捐赠总额为245.14亿元,较2020年增长36.87%,在2020年出现降幅(-6.6%)的情况下迅猛回升。开展现金捐赠的同时,股权捐赠继续受到国内慈善家的青睐。

《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指出,“公益数字化”成为年度热点,公益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加紧密,数字化技术得到提升,极大扩展了慈善项目的范围和慈善文化传播的广度。

在疫情常态化的形势下,各大中小公益组织都主动或被迫地加快了与互联网的融合趋势。数字化技术使得在家办公或异地办公成为可能,提高了机构工作的灵活度、宣传的广度、筹款的效率等。部分实力雄厚的公益组织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了组织的透明度,深化了组织与捐赠者之间的信任感。

当前,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等头部互联网公司,正创新探索助力公益行业的数字化升级。以“99公益日”活动为例,该活动由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知名企业、机构共同发起,今年更是首次推出“一花一梦想”新功能,助力公益项目实现全民共创。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以小红花捐赠为代表的公众参与创下新高:小红花捐赠超过1.82亿朵,网友的公益能量得以记录;“一花一梦想”新玩法吸引近6000万人次参与,捐赠小红花超过1亿朵;公众募款总额超过33亿元。

乡村振兴信托增长显著

《慈善蓝皮书》显示,2021年慈善资产管理继续稳健推进,去年设立慈善信托达227单,财产规模为5.71亿元,较2020年增加32.48%。据慈善中国信息平台的公开数据整理,截至2022年10月27日,慈善信托备案数量达1001单,财产总规模已达到44.28亿元。

慈善信托规模快速增长、涉及领域也不断拓展,除了扶贫济困、教育发展等传统领域之外,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成为国内慈善信托发展新的增长点。

众多领域中,教育和扶贫济困是涉及最多的慈善目的类型。《2022年度慈善信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过去6年来,信托目的涉及教育的慈善信托共有419单,涉及扶贫的慈善信托共有385单,数量占比均超过四成。

《报告》还指出,“以乡村振兴为慈善目的的慈善信托数量增长显著”。2021—2022年度备案的慈善信托中,慈善信托目的涉及乡村振兴的共50单,是本年度数量增长最多且增速最快的慈善目的类型。前文提到的“99公益日”活动中,近6成募款聚焦乡村振兴项目。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开始驶入法治化轨道。研究报告显示,2017—2021年,参与“三农”领域的社会组织数量保持逐年增长,增速超过了同期全国社会组织总量的年平均增幅。其中,基金会参与乡村振兴的比例从47%提升到51%,为三类社会组织中比例最高。

同时,基金会投入乡村振兴的资金更是快速提升,从2016年的141.0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62.81亿元,年均支出增长率达到16.84%。乡村振兴战略的升级以及第三次分配政策被纳入基础制度建设,使得商业向善、科技向善以及财富向善形成三方合力,助推以人人慈善为内核的慈善事业加速实现主流化。

规模增长、涉及领域多元化以及创新模式更趋多元化的背后,是不少信托公司对慈善信托业务的重视。尤其是注重建立慈善信托业务的长效机制,比如中铁信托在公司研究创新部下设慈善信托分部,中诚信托、光大信托等设立了慈善信托办公室。

此外,部分信托公司也在年报中展示出其对慈善信托的重视及发展规划,比如“进一步提升慈善信托的专业化、标准化、产品化,依托国家‘双碳’目标,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领域流动,探索创新‘绿色+公益+慈善信托’的业务模式”“持续推进慈善信托与其他信托业务如家族信托、股权信托的协同融合发展”等。

随着慈善信托规模与影响力的提升,其灵活性、独立性、规范性及保值增值性逐步凸显,但也存在公众认知程度低、税收优惠制度等配套政策缺失、自身动力不足等一系列制约慈善信托发展的因素。不少信托业内人士也提到“慈善业务不赚钱”“前台部门展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对此,中建投信托表示,发展慈善信托乃至内涵更广阔的服务信托业务,远期目标在于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长期化,通过做大规模获取基础管理费收入、通过做长期限获取超额收益分成,不断分担业务开展的固定成本。短期不妨将慈善信托业务部门视为信托公司内部的一个 “非营利组织”,其存在的最大意义不是赚取利润,而是为企业发展赢得正外部性,这时就需要探索建立相应的收益回补机制,以平衡经济利润和社会效益。

视觉中国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