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中国启动全面注册制改革   盘活社会资本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启动全面注册制改革   盘活社会资本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2023-02-03 07:46:5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佳

我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

2月1日晚间,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的制度规则包括《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证监会规章及配套的规范性文件,涉及注册制安排、保荐承销、并购重组等方面。沪深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中国结算、中证金融等同步就《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业务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事实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证券交易所市场已由单一板块逐步向多层次拓展。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在沪深主板。主板改革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更加清晰,基本覆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

2月2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全面推行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大计,是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进程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一环。全面推行注册制,是将市场的选择权和决策权交由投资者。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提高市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提高市场IPO的效率,高质量、高效率服务实体经济,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改革后多层次市场体系将更清晰

2018年11月,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首被提出,这标志着我国注册制改革进入启动实施阶段。2019年7月22日,首批科创板公司上市交易。逾一年后,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顺利落地。2021年11月,北交所揭牌开始,同步试点注册制。

经过四年的试点,证监会指出,市场各方对注册制的基本架构、制度规则总体认同,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功能作用明显提升,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行人、中介机构合规诚信意识逐步增强,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更趋完善,市场结构和生态显著优化,具备了向全市场推广的条件。

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则是沪深交易所主板。证监会强调,改革后主板要突出大盘蓝筹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相应的,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并与科创板、创业板拉开距离。这就意味着,主板改革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更加清晰,基本覆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全面实行注册制改革不仅涉及沪深交易所主板、新三板基础层和创新层,也涉及已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在制度规则层级方面,既有证监会规章、规范性文件,也包括证券交易场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等方面的业务规则,以及规则适用指引、业务指南等具体操作性文件。在规制内容方面,除了IPO,还有再融资、并购重组,也涵盖了交易、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在产品方面,不仅包括股票,还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优先股、存托凭证等。

优化发行上市审核注册机制等

注册制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并强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改革在优化发行上市审核注册机制、优化发行上市审核注册机制等方面作出详细安排。证监会的职能也将有所转变,以加强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

具体而言,审核注册机制是注册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此次改革证监会对发行上市审核注册机制做了进一步优化,即保持交易所审核、证监会注册的基本架构不变,进一步明晰交易所和证监会的职责分工,提高审核注册的效率和可预期性。同时,加强证监会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监督指导,切实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

同时,在主板交易制度改革方面,本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三种,一是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二是优化盘中临时停牌制度。三是新股上市首日即可纳入融资融券标的,优化转融通机制,扩大融券券源范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改革从主板实际出发,对两项制度未作调整。一是自新股上市第六个交易日起,日涨跌幅限制继续保持10%不变。主要考虑是,从实践经验看,主板存量股票及新股第6个交易日起波动率相对较低,10%的涨跌幅限制可以满足绝大部分股票的定价需求。二是维持主板现行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不变,对投资者资产、投资经验等不作限制。

董登新指出,注册制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企业大开绿灯,注册制的包容主要是针对高成长性、高科技、具备较强研发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

此外,在放管结合方面,证监会将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在“放”的同时加大“管”的力度,督促各市场主体归位尽职,营造良好市场生态。在注册制下对公权力运行的监督制衡方面,证监会强调下一步将建立发行人廉洁承诺机制,深入推进中介机构廉洁从业建设。

董登新表示,全面注册制改革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信息披露的监管将成为市场监管的重中之重。严查严打证券违法犯罪,包括内幕交易、市场操纵和财务造假,这将是落实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重要一环。市场在强调市场监管和法治化的同时,也会逐渐淡化过去过度的行政干预,通过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让投资者学会用脚投票。未来的退市制度,也将会发挥更强的淘汰机制作用以及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

链接

科创板平稳运行三年半总市值超6.5万亿

全面注册制下坚守定位与主板功能互补

●长江商报记者 徐佳

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起到关键作用。

截至2月2日收盘,科创板504家上市公司总股本1749.25亿元,总市值超过6.5万亿元,平均市盈率49.11倍。

随着我国实行全面注册制正式启动,沪市主板和科创板将适用统一的审核和注册制度,相关规则也被进一步优化完善。科创板已运行三年多,制定了清晰明确的科创属性评价体系并动态优化完善。上交所表示,将进一步坚守科创板定位,聚焦科创板“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的核心目标,专注服务“硬科技”。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2019年7月22日鸣锣开市,科创板已平稳运行三年半。

截至2023年2月2日收盘,科创板共有504家上市公司,较2021年7月22日开市首日的22家已扩容22倍。当前,504家公司总股本1749.25亿元,总市值超过6.5万亿元,平均市盈率达到49.11倍。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科创板公司坚持聚焦主业,创业发展。据上交所统计,截至2022年10月末,科创板共有48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信息。2022年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822.14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归母净利润891.24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60.68亿元,同比增长26%,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科创板开板三周年以来,2019年至2021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9%、86%、29%,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聚集地,截至2022年10月末,科创板已有223家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分别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46%、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总数的22%和注册制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总数的61%。

以“硬科技”为核心定位,科创板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并在多个面向科技前沿的新兴领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2022年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合计研发投入金额达681.1亿元,同比增长3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为16%。

多项制度推广至主板并优化完善

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打开了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2月1日,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沪深交易所同步就《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业务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上交所对外征求意见的规则有9项,以科创板试点注册制配套规则为基础,进行扩展性、适应性修改和完善,并同步整合优化了规则体系。

在发行上市审核方面,上交所以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相关规则为基础,制定了多项审核规则,将科创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的审核程序、机制和信息披露要求,扩展适用至主板,并作了优化完善。

在发行承销方面,上交所将科创板市场化发行承销制度复制推广至主板并优化完善,制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一体适用于主板和科创板股票发行承销活动;同步推进规则体系整合优化,将原适用于科创板的股票发行承销办法、适用指引等,整合至前述细则中。

在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方面,上交所按照改革要求,设置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复制了科创板上市规则中差异表决权架构、红筹企业持续监管等制度,完善了信息披露要求和鼓励采用涉群体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等内容。改革后,主板和科创板仍分别适用独立的股票上市规则,但除上市条件之外的主要制度安排已实现统一。

在交易组织和管理相关规则方面,上交所对《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进行了整体修订,完善主板交易制度,整合了科创板股票交易特别规定及配套指引,优化了交易规则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主板改革是全面实行注册制的重中之重,全面改革除了进一步明确主板地位之外,监管部门同时也强调要继续坚守科创板定位,聚焦科创板“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的核心目标,专注服务“硬科技”。在此过程中,上交所将进一步支持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优先到科创板上市。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