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刘倩雯
未来三年建设八大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协同都市圈形成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日前,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办公室正式印发《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武汉都市圈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
“方案有利于推动武汉都市圈同城一体化发展。”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表示,该方案也和湖北省“十四五”发展目标高度吻合,是在落实湖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利于推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成势见效。下一步,要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进一步发展和实力提升,在国家层面承担更大的使命,发挥更大的作用。
武鄂黄黄打造核心区
方案指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核心功能进一步提升,在全国主要城市排名中实现争先进位,全面发挥省域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作用。
武鄂黄黄打造武汉都市圈核心区、孝感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仙桃、天门、潜江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取得明显成效。
为加快建设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便捷都市圈,实现1小时通勤。方案提出,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港航、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设施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合作、服务共享共赢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到2025年,实现武汉都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即“123综合交通网”全面形成。
在教育、社保、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方案提出,推动武汉都市圈教育资源互通共享、社会保障互联互通、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养老融合发展、文化体育旅游联动合作,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未来三年,武汉都市圈将创新共建机制,建设八大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都市圈城市临界与毗邻地区优先发展、快速发展。包括加快建设武汉新城、花湖临空经济合作区、汉孝临空经济区、武汉西产业转移示范区、武汉南绿色发展示范区、武汉北红色发展引领区、梁子湖水体共保示范区、木兰—双峰生态共保区。
形成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根据方案,武汉都市圈将发挥武汉科创资源密集优势,加强创新协同,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研发投入强度、创新策源能力走在全国前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全域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方案提出,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北斗等优势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协同联动,提升中心城市经济密度。促进武汉市一般制造业向周边城市有序转移,逐步形成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都市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大健康和生物医药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完善以武汉“中国光谷”为核心、各市分工协作的产业布局。汽车产业,打造“汉孝随襄十”为重点的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实施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工程,构建“车谷+光谷”协同发展产业布局。打造以武汉生物产业基地为龙头的大健康产业集群,支持咸宁发展以护理为核心的康养产业。
同时,共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武汉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新成果转化基地。联合实施都市圈“5G+工业互联网”工程,联动打造“行业云+示范企业+未来工厂”模式,共同参与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建设。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推进武汉都市圈通关一体化,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方案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增强口岸功能、贸易功能、开放功能,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