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刘倩雯
人工智能行业迎来首个监管文件,日前,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是指具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关技术。以OpenAI发布的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激发包括微软、谷歌、Meta、百度、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科技巨头以及创业者的新一轮人工智能竞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明确边界促进行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产品落地应用以及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提供了重要支持。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传播虚假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数据安全和偏见歧视等问题,如何统筹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安全引起各方关注。《办法》的出台,既是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风险的现实需要。
《办法》提出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明确了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总体要求。提出了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具体措施,明确了训练数据处理活动和数据标注等要求。规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规范,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成年人用户过度依赖或者沉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图片、视频等生成内容进行标识,发现违法内容应当及时采取处置措施等。此外,还规定了安全评估、算法备案、投诉举报等制度,明确了法律责任。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发展与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多方参与,共同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造福人民。
人工智能赋能百行千城万企
自动驾驶、聊天机器人、电商直播,随着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的不断突破,产品和应用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近日,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自2020年起进入大模型快速发展期,现已在大模型方面建立起了涵盖理论方法和软硬件技术的体系化研发能力,形成紧跟世界前沿的大模型技术群。
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与垂直人工智能相比,通用人工智能已经不局限于处理单一任务,实现了跨领域、跨学科、跨任务和跨模态的应用。
此前,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布局,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5G基站超过280万个;已建成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经过智能化改造,研发周期缩短了约20.7%、生产效率提升了约34.8%、不良品率降低了约27.4%、碳排放减少了约21.2%。
2012年至2022年9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论文约100万篇,其中28%的论文来自中国。中国高水平论文产出占比从2012年的20.36%增长到2021年的50.71%;专利数量上,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累计授权量25万件,中国占比60%。
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突破,智能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工信部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为主线,加快培育壮大智能产业,瞄准模型,布局算力,整合数据,深挖场景,培育企业,保障安全,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取得新成效。
业内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跨模态、大语言模型技术的进展,让人工智能赋能百行千城万企的布局变得可能。通用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熟,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通过被嵌入到智能助手、机器翻译等各类场景中,从而实现更加个性化、智能化、自适应的服务和应用。未来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将沿着这一思路展开,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核心和基座。
责编:ZB